新闻实习生与“业务熟手”的悖论与破解

2018-02-28 03:04黄晓军王山龙
中国记者 2018年1期
关键词:南昌大学凯特顶点

□ 文/黄晓军 王山龙

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待,一直是一个矛盾。用人单位经常抱怨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的内容陈旧落后,新媒体的内容太少,理论课多,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业务技能差,赶不上新闻实践快速发展的需求。而高校则抱怨用人单位推卸培养新闻人才的部分责任,过于功利。实际上,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在衔接上不大顺利,由来已久。

一、实习悖论:实习需要“熟手”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院校大量增加,各级各类学校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热情高涨,新闻毕业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毕业生为提升竞争力,必须强化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和业务能力,这种能力,更多地是通过实习来实现。因此,就业压力甚至提前到了实习阶段,也就是说,在一家知名媒体实习的经历也需要竞争才能得到,即使获得一般的实习岗也有难度。

媒体中指导实习的老师需要出作品,而且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通常和业绩挂钩。因此,他们也需要“熟手”帮助完成工作任务,越是精通业务的实习生越受欢迎。这样悖论就出现了:实习生本来是通过实习来熟悉业务的,成长为一个“熟手”,但是媒体似乎要求实习生来实习前就已经成为“熟手”。

新闻人才的培养应由高校和媒体共同完成。以目前高校新闻专业的师资和设备力量,高校难以单独做到。而且,社会媒体运作的真实环境,高校也没有。

而且高校新闻教育不同于技术培训机构,在教学内容上稍后于互联网技术主导的新闻实践。尤其是在新媒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方面,高校显得力不从心,而传统主流媒体适逢转型新兴媒体,恰恰在新媒体能力方面有很大的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新闻教育有所失望。高校新闻教育重在传授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主要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深刻的思想能力以及以报道和评论为核心的写作能力。前者是思想和方法,后者是大众化表达。采访、编辑、摄影摄像等能力都围绕着二种能力而来。

尽管如此,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也不必相互指责。新闻教育在实习前移的现实情况下,也可以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缩短学生社会化和职业化的过程,尽量地让学生在毕业前成为新闻业务的“熟手”,满足新闻行业和社会对新闻教育的期待。

二、顶点课程:教育与行业无缝衔接

国外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实务进行无缝衔接,主要是通过“顶点课程”完成的。比如众所称道的美国“克朗凯特学院”的顶点课程。[1]所谓顶点课程,实际上是整合式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平台的要求完成作品,几乎要运用到学生此前所学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因此顶点课程的指向就是实战,成为业务“熟手”就是目标。

克朗凯特学院的顶点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几大实战平台以及进行合作的媒体。这几大平台针对印刷媒体、电视媒体、新媒体和公共关系,涵盖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主要领域,所有的高年级学生都要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入。这些平台是真正的实务平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媒体实践环境。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贯穿,实践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学生所做的是真刀真枪的媒体工作,而不是在校园媒体和模拟练习。

因为有合作的媒体,所以克朗凯特学院的这四大平台,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供给这些合作的媒体如亚利桑那共和报、美国广播公司校园新闻、卡耐基21世纪新闻、克朗凯特新闻观察等。供稿的方式,可以是固定栏目播出、合作供稿、签合供稿或不定期采用稿件等。顶点课程实际上是让学院的合作平台成为社会真实媒体的采编生产部门,在这里,实习通过顶点课程完成了,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无缝对接。

□ 2017年10月25日,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到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谈移动时代新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图为该学院学生听讲座。

当然,这其中有两点关键。其一,平台的设备和媒体正在使用的设备一样。如果陈旧或落后,学生的作品与合作平台的匹配难以完成。其二,指导顶点课程的老师,曾是资深媒体工作人员。他们熟悉真正的媒体运作,能指导学生完成符合媒体要求的作品。克朗凯特学院在这方面比较先进,他们所使用的硬件和软件是美国媒体正在使用的。在师资方面,通过聘请大量有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来保证小班教学,使得一对一的训练成为可能。

受到顶点课程的启发,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打造了自己的顶点课程。在师资方面,让一线记者进入课堂。在实战方面,按照媒体的采编流程完成作品。另外搭建作品展示平台。[2]应该说,在现有的条件下,该学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三、实习前移:多管齐下练技能

地方高校新闻院系的硬件和软件是有限的,目前还达不到美国克朗凯特学院在师资和平台方面的条件。师资方面,师生比达不到,克朗凯特学院的顶点课程,基本上是二十人上下的小班教学,以南昌大学为例,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甚至两个班,加起来在百人左右。而且,拥有业界经历的教师不多。即便设备上达到与业界同样的水准,在指导上是差强人意的,遑论学生的作品在真正媒体平台上展出。

很明显,湖南师大的展示平台还不是合作平台,课程的优秀作品只是在学院的报纸上发表,尽管在顶点课程上尽量仿真,但是缺乏合作平台,效果打折扣,因为合作平台是真正的社会媒体,对作品的要求不一样。地方高校一般有校内平台: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的校报记者团和隶属于团委的学生通讯社,有的还有学校电视台。这几个媒体面向全校招生,服务于高校的宣传工作,不可能成为完全的实务平台,何况,校园媒体属于内部媒体,和社会媒体在新闻产品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顶点课程的精髓是实战,缝合了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的差距。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现有条件下,地方新闻院系在学生毕业前,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一)增加实习频率,倡导全面覆盖的实习体系。从大一到大三,学生在六个学期的寒暑假内,可以争取实习的机会。从家乡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或者新闻网站开始,逐渐熟悉新闻业务流程。以后渐次增加实习的范围,这包括实习媒体的级别渐次增高:从县市媒体到省市级、中央级媒体,从一般媒体到知名媒体。实习的媒体多样化:报纸、电视、网络、两微一端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方面提升自己各类媒体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逐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媒体种类,作为自己今后就业的目标。

地方新闻院系一般在大四有一个学期实习,称之为“大实习”。到了大实习阶段,学生对所去媒体的业务应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通常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可以结合起来。在实习媒体干得好,被招聘进来也是常有的事。这当然取决于学生能否达到“熟手”的程度,因此,实习若从大实习起步,已经算是晚的了。若在此之前,已经具备“熟手”的能力,大实习的新闻实践中,上手很快,就业不是难事。

增加实习频率,一般是教师倡导,通过老师、学长或亲属等熟人介绍,也有的是自己通过微博、微信主动联系。有的高校还有自己的定点实习基地,利用这些实习资源,教师倡导、帮助,学生主动,实习意愿强烈,增加实习频率就不会落空,实战就能得到落实。

(二)业务课程一体化,仿真顶点课程。以新闻系为例,业务课程有先后顺序,采访课结束,才安排写作课。写作课和评论课可以并行,结束后安排编辑课。这样,新闻业务课程成为一个一体化的链条,相互衔接。而这个链条的终端,可以进行顶点课程的尝试,比如将编辑课作为终端,让学生分小组做出电子报纸。小组为完成电子报纸,几乎要用到新闻专业所学到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比如:报纸的定位、版面安排、选题、采访、各类新闻文体、编辑排版设计等等。这实际上相当于顶点课程的前半段。

同时,业务课程也要有能力点的讲授和训练。比如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如何利用公开信息?如何选题?如何拟制标题?如何写作导语?等等。教师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重点讲授,并布置作业,展开训练。在具体的业务课程中,也尽量仿真。以南昌大学新闻系为例,讲授《通讯写作》和《深度报道》的刘琳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后,由各小组自报选题,选题经由所有小组打分排名,实行后位淘汰,不合格的小组要进行第二轮申报。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选题的重要性以及领会媒体竞争的激烈。

做好仿真,还要加强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合作,比如一个班的学生两门业务课,作业可以联合起来布置,这样节省时间,也是一种综合训练。还要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配合训练项目,老师分组协调,最后要加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职场团队精神。

(三)引进业界外援,建立业界参与的长效机制。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脱节的现状,在很多地方部校共建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江西省委宣传部定期委派媒体的社长、台长、总编这些一线的管理者以及骨干记者来学院授课。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了解到媒体的运营状况和市场需求,明确自身今后努力的方向。

笔者看来,部校共建的步子其实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比如,将媒体的部分栏目外包给新闻院系的学生,由媒体派出业务骨干进行指导。或者将校园选题发布给新闻院系,由新闻院系的学生完成作品,刊播在媒体上。学院如果能主动聘请一些兼职的业界老师,则能让仿真的顶点课程更真实。

从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很多一线记者很愿意到高校新闻院系的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授课。但是这仅仅局限于授课教师利用私人关系将这些一线记者请到课堂上,而缺乏一个请记者进课堂的长效机制。同样以南昌大学为例,新闻系王卫明教授经常私人请与之相熟的记者到课堂,比如请地方报社的记者到课堂传授采编经验,又如请人传授无人机拍摄、VR的使用等等。这无疑对学生是有益处的,但没有长效机制的保障。

如果给予这些资深的一线编辑或记者一定的荣誉和名义,甚至有一定的经费保证,让那些愿意进行课堂交流的记者进入,授课教师也可放开手脚加强业界参与,学生也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南昌大学实行第三学期制,也就是夏季学期。这个学期的课程多是作品的制作,有了长效机制,保证了业界参与,作品可能有了刊播平台,实现真正的顶点课程。

总之,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的脱节,可以通过增加实习频率、课堂仿真和业界参与来弥补。培养优秀的媒体人并非新闻教育独立完成,也需要媒体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参与,或者说,后者也是新闻教育的一部分。

(作者黄晓军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山龙是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南昌大学教改项目“融媒时代新闻业务类课程的优化与实践研究”成果。)

【注释】

[1] 张小琴.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浸入式全媒体实践——从克朗凯特学院看美国如何教新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8)

[2] 陈艳辉.如何打造新闻教育的顶点课程[J].青年记者,2017(1)下

猜你喜欢
南昌大学凯特顶点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关于顶点染色的一个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