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徐凤娟 卢晓宇
摘 要:面对新的市场形势,通化县开启绿色鲜食玉米“链条式、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农业;协调发展;探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146
1 基地“成规模、上档次”
通化县处于地理坐标为E12517~12625,N4119~4207。针对这一经纬度的农产品品质,日本和韩国农业专家专门来通化县考察,并对区域内的鲜食玉米产生深厚的兴趣。尤其是特定的土壤结构和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使通化县农产品优质化、绿色化程度较高。通化县围绕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发展成规模、上档次特色优质鲜食玉米产业。
通化县从1998年开始种植鲜食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目前,在基地建设上采用新品种和新种植技术。品种全部由北京农业科学院提供,目前粘鲜食玉米主要品种有京科糯2000(白粘)、天紫23(花粘);甜玉米品种有超甜520、甜-23、普甜710等。2007年通化县成功为133km?玉米申报绿色种植基地。基地建设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确立“质量是生命,科技是根本”的新思想,采用培育优质品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降解膜覆盖促早熟、错时播种收割等绿色先进实用技術,精心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符合规格和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原料。
2 加工“提质量、增效益”
通化县有鲜食玉米加工企业5户,其中奥禾食品有限公司、佳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嘉禾食品有限公司、三江海水产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要以质量求生存,加工原料是关键。企业在基地建设上与农户进行订单种植,从种植方式上采取措时播种、措时收割。技术操作全部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严格原料准入标准,从种植到产品进厂全部严格把关,按照1-4进行分等收购;在加工工艺过程中讲究“三个鲜”,即原料“鲜”、产品“鲜”、入口“鲜”,从原料进厂至产成品整个过程不到1h,绝对要求产品的保鲜度。企业要以效益求发展,打造品牌是关键。企业的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金钱。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现有4户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打基础。利用各种农展会、农交会推介和展示通化县优质农产品,使“佳亿”、“奥禾”、“嘉禾”、“丰禾”等鲜食玉米品牌享誉海内外。在质量和品牌的打造下,2017年通化县鲜食玉米企业年加工量3.5万t,主要加工方式为速冻和真空包装,产品2017年出口创汇900万美元。
3 农民“钱袋鼓、劲头足”
由龙头企业发起,种植大户参加,成立紧密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订单销售、统一财务管理的“五统一”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化中介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农民种植鲜食玉米获得“双利双收”。
订单种植收益:农户通过与佳亿公司、嘉禾公司、奥禾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单,走“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在销售渠道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鲜食玉米每667m?总投入约390元,从几年鲜食玉米种植情况来看,平均667m?产量可达1500kg,按平均收购价0.25元/kg计算,每667m?毛收入1500元,2017年通化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41km?,销售收入9150万元。随着籽粒玉米价格下滑,鲜食玉米比普通玉米每667m?多收入300多元,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达1500万元。
鲜食玉米所增加的收入不仅体现在卖粮上,农民还可以直接进厂挣工资。企业收购玉米基本上采用就地收购,不用农民自己运输,既省工又省力。鲜食玉米收获在8月中旬,比大田作物收获期提前1个月,农民种植鲜食玉米收获后,可以去通化县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打工 ,打工期近2个月,每月每人均收入近3000元,多则达5000元,2个月每人收入可近10000元。
4 产业“链条式、可持续”
2017年通化县获得“创建全国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称号,成为绿色先行先试试点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现有的青食玉米生产、肉牛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肥还田等主要产业环节为基础,构建出了“青食玉米生产与加工、秸杆青贮黄贮、用氨化饲料养牛、用废弃物生产沼气、有机肥生产与还田”的闭合式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结合和产业联接等形成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以自身创新机制的运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化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
随着鲜食玉米产业的不断壮大,如何变废为宝实现秸秆回收成了循环农业规划的重中之重,依托东明牧业秸秆回收项目,通化县的鲜食玉米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秸秆将全部作为肉牛养殖的青(黄)贮氨化饲料,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将投入沼气发酵池,产生的沼气将用于附近居民炊事、取暖,沼渣、沼液将用作有机肥生产还田于鲜食玉米的绿色种植生产,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闭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