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飞
摘 要:当前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选择。本文就北方山葡萄的无公害栽培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对栽培技术、农药使用技术及果实套袋技术等问题进行探讨,力求在山葡萄的无公害生产上进行改进,获取更优质的果实。
关键词:山葡萄;无公害;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3 文獻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23311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水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首选。山葡萄作为一种药用和食用价值都很高的水果,具有软化血管、抗衰老、防治癌症等功效,民间多用山葡萄消热解暑,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山葡萄的人工种植和开发日益变得迫切,推广山葡萄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也成为当务之急。
1 当前北方山葡萄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药残留问题
由于山葡萄成长及果实成熟期均为雨季,连绵阴雨极易导致山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一般农业栽培者使用的传统防治手段就是喷洒农药。调查显示,部分农户在雨季多发季节使用农药次数高达10余次。部分农户由于缺乏化学常识,缺少技术指导,在使用农药时,错误用药、盲目用药、重复用药,甚至使用禁用农药。虽然在雨季经过雨水冲洗,但是农药严重超标,完全不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还有部分农户在种植时为求高产过量使用化肥,也造成山葡萄果实的污染。
1.2 果品质量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多产高产为标准,片面追求数量。农户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他们在生产中只追求产量,而忽略了果品的质量问题。近年来,山葡萄产量虽然在大幅增加,但也收到了消费者对山葡萄肉质松软,色泽及口感不如从前的反馈。
1.3 经营方式问题
许多农户只是种植而缺乏销售渠道,没有品牌意识,在无公害产品上没有监督检测机制。部分地区虽有山葡萄生产合作组织,但是无论技术还是资金、行业协调能力都十分有限,不能起到关键作用。
2 山葡萄无公害栽培技术
提高山葡萄生产质量,满足人们对无公害产品的市场需求,需要从山葡萄的栽培技术上入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2.1 栽植方式技术
2.1.1 适时种植与定植
山葡萄对土壤的要求不高,耐寒性极好,但是土壤质地好的有利于灌溉的土壤更适合山葡萄的生长。在选好园地后,应进行50cm左右的深翻,配合施用有机肥1000kg/667m2;山葡萄种子要进行催化处理,有利于出苗。秋季较为适合山葡萄的定值,一般穴深可为60cm3,保证土壤深度,株距为50cm×140cm较为适宜,能保证后期成长所需空间及养分。
2.1.2 修剪与施肥
为提高果品质量要合理修剪,在第1年要预留2~3个健壮的主蔓,其余反复修剪,待果实长出后,再预留空间进行摘除,保证果品生长空间,提高质量。施肥根据山葡萄生长的各个阶段侧重不同,幼苗期以尿素、硫酸钾为主,果实成熟期以磷酸二铵为主,在施用优质有机肥后也要及时灌水。
2.2 农药使用技术
无公害山葡萄的栽培在农药的使用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经过前期的精心管理,已经大大减少了山葡萄的发病率,但是植物生长必然会出现各种病虫害。试验表明,炭疽病、灰霉病、白腐病、白粉病等都是山葡萄种植过程中的多发病。针对不同病毒,及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更有利于山葡萄的无公害生产。
灰霉病多发于开花期,因此在山葡萄开花前10d左右采用保护性杀菌剂朴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效果较好。白粉病多发于果实成长期,在对果品套袋前,可采用25%三哇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睛菌哇药剂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在山葡萄的休眠期进行防治,如喷洒45%石硫合剂晶体,可对病菌进行预防,在雨季,可喷施80%疫霜灵粉剂750倍液、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发病期治疗。
2.3 果实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技术20世纪90年在我国开始实施,在无公害产品生产领域广泛利用。试验证明山葡萄套袋对减轻和防治各种病菌直接侵害果实效果显著。但是在袋子的选择和使用上,很多果农出于成本考虑使用报纸来包裹果实,报纸的防水性差,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报纸腐烂,不但不能起到防止病虫害的作用,反而会引发其他症状的病情。试验表明使用专用的蜡纸层厚、透光率好的山葡萄纸袋才能达到无公害的效果。
试验表明,山葡萄的套袋时间不同对果实的产量质量都有影响,一般山葡萄开花结束后15~25d为最佳时期。
山葡萄套袋后,可减少细菌性病虫害,也能起到防止虫害和鸟食的效果,更能防止农药渗透到果实中,极大地提高了山葡萄的果品。
参考文献
[1]杨淑艳.北方山葡萄大田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2(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