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四个阶段中媒体作用的研究

2018-02-27 13:23张继宇
记者摇篮 2018年12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媒体

张继宇

【摘 要】当今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对社会秩序及公众生命、财产构成巨大的威胁。突发事件不能避免,如何与突发事件“共处”,并妥善解决突发事件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突发公共事件能否顺利解决取决于诸多因素,而媒体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媒体是“沟通的桥梁”,既能传达政府的“声音”,也能反馈公众的意见。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政府需要媒体,公众也需要媒体。媒体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对突发公共事件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解决至关重要。作者就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作一些總结。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事件传播   媒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进入矛盾凸显期。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代表性事件有“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等。各种事件表明,媒体如果发挥准确的功能,对化解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渐进式的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包括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与恢复期四个阶段,新闻媒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具有特殊的功能。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含义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和紧急性。突发公共事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最终由一件导火索事件“点燃”,其往往是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料,但是发生之后又需要即刻拿出应对方案,不容耽搁。紧急性体现在时间非常急迫,拖延只能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2.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人们在第一时间无法掌握全部信息,例如什么引起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会持续多久、会造成多大损失、突发事件该如何解决等。信息的“不透明”引起人们心理恐慌。例如,在“非典”爆发后,引起“非典”的原因、“非典”的传播途径、“非典”病人能否康复、“非典”能否有效预防等重要信息,公众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从而给了“谣言”滋生的机会。

3.高度危害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一定会伴随着高度的危害性,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组织秩序破坏,还会给组织形象、声誉及人们的心理带来负担和阴影。

4.转折性。突发事件爆发后,政府组织如果能对症下药,尽快有效地平复突发事件,不仅能为政府自身赢得美誉,还会赢得公众的理解、支持。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四个发展阶段以及媒体如何应对

1.突发公共事件的潜伏期。通常“潜伏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突发事件的苗头还没有出现,但是造成突发事件的因素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在持续地酝酿、发酵,就在等候最佳时机,“一点即爆”。

媒体在这一阶段主要承担“预警”功能。媒体在平时的报道采访中,通过职业“敏感”,发现特殊事件的“蛛丝马迹”,理性分析、判断出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大概率事件,然后通过新闻报道等各种形式提醒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防患于未然。这样可以缓冲社会矛盾,将突发公共事件扼杀于摇篮之中,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2.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期”持续时间或长或短,突发事件苗头开始出现,程度逐渐增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期”具有“告知”功能。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媒体成为公众了解相关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尤其在情况不明朗的时候,公众对媒体的依赖性更强。权威媒体发布的信息能让人们消除恐惧和不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也能杜绝各种谣言盛行,减少社会不稳定。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媒体及时准确公开各种关键信息,并持续更新信息,保持信息畅通。同时对境外媒体采取开放政策和态度,此举不仅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也有效地实现了国内的思想统一、政治动员、资源整合,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相反如果在这一时期,采取鸵鸟政策,信息模糊不清,“捂住”重要信息不发或者迟发,必然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让突发事件带来的伤害加深,事态愈发难以控制。

3.突发公共事件的持续期。这一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造成的损害不断加剧,甚至有可能演变出新的突发事件。这一阶段是突发公共事件解决过程中最困难、最急迫的阶段。

媒体在此阶段发挥着“协调”的作用。媒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地组织、沟通、协调、动员、调配,尽可能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并且积极营造正能量的社会氛围,帮助民众树立战胜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

4.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期。突发公共事件的恢复期长短不固定,但其重要性不可小觑。如果处理不当,留有后患,这一阶段还有可能成为新突发事件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媒体主要承担“反思”功能。突发公共事件的后遗症体现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的全面失调,生产要恢复、经济要发展、政治要稳定、公众心理要重建,一切秩序亟待重新建立。媒体此时既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后续报道,更应该跳脱出来,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回顾整个事件,梳理、总结、反思,痛定思痛,帮助政府清醒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恢复”的含义,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重建”,“推倒重来”,不断地改进。绝非按照旧有模式“照搬照抄”“原版复制”。例如SARS突发公共事件后,引发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及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确立;汶川地震引发了政府职能部门对抗震救灾的一系列反思;三鹿奶粉事件引发了相关部门对食品免检制度的反思与改革,可以说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干预,最终推动了政府职能部门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的改革与创新,推进了制度的不断完善与进步。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矛盾的加剧,内外因的相互作用,突发公共事件无法避免。甚至会更频繁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然而,即使“束缚”重重,媒体也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分别在突发事件的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恢复期等阶段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起到政府和公众良好沟通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特殊时期帮助政府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此同时,国内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外界对中国形象的评估。准确、及时、客观、中立、成熟地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有助于从一个侧面显示我国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水平的进步,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大连新闻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事件媒体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传播过程分析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信公众号的谣言治理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