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玲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当下语文教育关注的热点,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常态模式不是跟风,刻意求新求异,而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阅读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即使将单篇课文深度挖掘,也只是了解某一文化的横截面。日常生活中的阅读常常依托数码产品,微信、微博等阅读形式直接导致阅读的碎片化,校园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阅读都带有明显的拼接印记。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整本书书阅读势在必行。本文就整本书阅读中的选集类作品阅读进行深入探讨,寻求这一类作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选集型;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8-0187-01
选集类作品阅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阅读选集类作品,最好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最有趣味的作品入手,比如以小说为突破口,吸引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总结阅读方法,为进一步阅读散文类杂文类作品作铺垫。在各类题材文本阅读中,杂文选集是最为枯燥的,尤其是鲁迅的杂文更是让学生避之不及。鲁迅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学生既没兴趣,又理解能力不够,不会读也读不懂。所以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从集子的名称入手。如《且介亭杂文集》,这本集子是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时写的。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禾”与“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从题目入手分析,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了解了这部集子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学生兴趣浓厚,跃跃欲试,那么下面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阅读策略了。
一、泛读精读相结合
学生可以精读单篇,连读多篇,研读全书,对文本初步认知,抓住文中重点线索串联全部集子。比如说,读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时,我们发现有个人物集中多次提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中都提到了阿长,《阿长与〈山海经〉》专门回忆了长妈妈。那么阅读时可以将“长妈妈”作为阅读整部散文集的切入点,这样既可以打通单篇之间的藩篱,也便于理解鲁迅先生对“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情的感触,同时在阅读《朝花夕拾》的过程中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
二、拓展他书,实践混合型阅读
阅读既要把握精读与泛读的平衡,还要注重课堂内阅读与课堂外阅读的结合。阅读应在课堂进行的基础上,延展到家庭、社区等任意空间,采取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方式,把阅读场所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在线讨论研究,二是课堂上由教师介入指导阅读,三是学生自由自主阅读。三者协调稳步进行,形成完整的整本書阅读体验课程。
三、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有效途径——课堂讨论
在课堂讨论交流环节中,学生是交流讨论主体,而教师在课堂交流中始终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讨论交流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在看书中的困惑,然后每个小组挑选一个最有价值或讨论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引导全班学生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挑选普遍、共性问题进行讨论。
(三)对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交流探讨。
整个讨论环节都是围绕学生问题展开的,教师作为一个平等交流者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只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才进行引导。
虽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一到两个较为关键点问题,但高中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他们能够发现小说中较为关键的问题,所以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即可。对于那些学生没有提出的小说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可在课堂讨论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四、阅读评价要学全面,展示成果要及时
阅读成果可以有不同的展现形式,可以采用引-议-联-结的方法,理解文章,整理阅读笔记。也可以做腰封、写书评、创作脚本、撰写读书报告等等。如读《鲁迅小说集》,学生可以为“鲁迅笔下小人物”立传,学生先选定人物,然后筛选信息,提取突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从语言、动作、肖像、和心理细节等方向入手,撰写报告。同时,学生也可以搜集鲁迅杂文集和散文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补充,完成相对全面的读书报告。之后,同学间及时交流。在展示交流阶段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阅读方向,找到阅读能力发展的生长点,阶段成果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进阶发展,转化为下一阶段阅读的起点。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和必备品格将得以提高和完善。
选集类作品字数多,读完整本书耗时长,题材单一,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小说趣味性强,还好推进,杂文就枯燥多了,所以,杂文类书籍阅读的主体虽是学生,但推动的关键却在老师。教师应先通读全书,然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由浅入深进行阅读。并且,由于跨度时间长,更要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让学业与阅读并行不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重读,重温经典,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能够陪伴自己终生的书,常读常新,在不同年龄获得不同滋养。
参考文献:
[1]赵彩玲.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