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继虎
摘要:新课标下课堂已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己去“解惑” ,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切实地去体会新课标的理念。
关键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是当前新课标下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其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我们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一、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给予学生10-15分钟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1 .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 .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4有些学生乐于探究尚未讲述的新知识,并以此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一些后进生也会取得飞速的进步。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必修5第二章“等比数列的前和”教学可设计如下导入:某企业招聘一重要技术岗位,一应聘者提出工资要求——第一天付他1元钱,第二天付2元,第三天付4元,依次类推,每一天是前一天的2倍。企业能否答应他的请求呢? 通过这样一个实例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等比数列求和的积极性。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指出“学生的数 学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 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因为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我觉得只利用好这几个研究性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应从教材的例习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合理选材、组材,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
例如:设A1、A2 是一个圆的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P1P2是与A1 A2 垂直的弦,求直线A1P1与A2 P2 的交点的轨迹方程。这个习题是以A1 A2 为x轴,线段A1 A2 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出圆的方程,建系设点后,分别求出A1P1、A2 P2 直线的方程,然后解方程组得二直线交点的坐标、再消去X1、Y1,得轨迹方程。
从这个习题的特征出发,对其作适当引申、推广、探索、创新,寻求一般规律。对这个习题作如下的变换、创新:
研究性题目1:将习题中的“圆”换为“椭圆”,A1 A2 为长轴的两个端点,则直线A1P1与A2 P2 交点轨迹是什么?
研究性题目2:将习题中的“圆”换为“双曲线”,A1 A2 为双曲线的两个顶点,则直线A1P1与A2 P2 交点轨迹是什么?
研究性题目3:已知F是抛物线的焦点,A为准线与x轴的交点,抛物线弦P1P2垂直于x轴,则P1F与P2A的交点位置如何?
通过一上题目的研究,让学生在复习圆锥曲线时找到求交轨一类问题的一般模型,以及求解中的方法、规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培养这种创新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提高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更需要我们不盲目迷信任何一种固定教学模式,希望我们的教学方式能日新月异,能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嘎玛平措.教学方法的重要性[J].数学教育报,2010,2, P15.
[2]李玲.在中学数学中落实素质教育[J].科技资讯,2005,12, P45.
(作者单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学 23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