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

2018-02-27 20:19南长森
西部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安全边疆地区家国情怀

摘要:本文论述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家国情怀的作用,认为家是国的浓缩,国是家的放大。家国情怀是指整体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生活中积淀并生成的有一定血缘亲情、宗族关系,对家庭、国家的爱戴、追根、认族意识的总和。家国情怀对国家安全意识有生根、爱国的作用;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有生发、感召作用;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有粘合、慕亲的作用;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有相似、认同的作用。

关键词: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媒介变迁;国家安全;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1-0072-03

众所周知,家风建设、家训建设、家教建设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发扬光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①。那么,何谓家国情怀?

一、家、国与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整体民族在长期的生息、修养中积淀并生成的有一定血缘亲情、宗族关系,对家庭、国家的爱戴、追根、认族意识的总和。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也可升腾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更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同时体现着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更深入一步来说,家国同构是古代志士仁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也是现代爱国人士高度凝练的国家认同感。对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来说,家国情怀既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的底座,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基础,更是少数民族媒介变迁中人际传播的精神力量的具体运用。其互动关系可以表现为家国情怀既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粘合力的展示。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家国情怀是安邦济世、治国平天下发挥自身力量的展现,也是少数民族媒介生态发展中家国情怀人际传播的生动再现,其互生关系构成了三角交叉对角圆的关系。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国家安全起源于家,汉代《说文解字》中说,“家,居也”。家是指家族,即以血缘聚居团体为基础的财产单位。国外对“家”的解释,英语是family,泛指“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群居组织”[1]105。这说明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细胞和群居组织,也是一个财产单位。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分析了血族和私有制到国家成立的影响,高瞻远瞩地指出阶级斗争是国家成立、建设长期发展的主旋律。笔者认为,国家的实质就是保家安民,国家的功能就是保卫领土安全,让各族人民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其中国家和家国情怀有本质的联系。情怀是一种家族情结、民族情结对国家向往的黏连和粘合。从古到今,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贤达人士对国家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表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从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再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包括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到了近现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更展示的胸怀世界、并吞气象的大国情怀。陈毅对投身革命的理想和潇洒豪迈诠释更加淋漓尽致:“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开遍自由花”。可见无论是志士仁人还是黎民百姓,都对家国情怀有一种普泛的认识。

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快而西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慢的特点,其中地域、气候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说来,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山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甚至还有一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以西部为例,与全国相比,在“九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和全国相差2.7个百分点,到了‘十五时期降到了1.7个百分点”[2]108。但是,还是赶不上东南沿海地区。好在国家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西部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西部的能源、矿产、水力资源在全国的统筹下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我们要加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物质交流、精神沟通,强化民族平等、民族和睦、民族和谐的理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浓烈理念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长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这种观念”[3]。可见,家国情怀中,家庭和睦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对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来说,家风、家训、家庭建设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也是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多元一体是指“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8的关系。这说明家风、家训、家教建设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建设的固本之源。习近平指出:“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5]。这也说明,地域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各具特色、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格局是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大家庭聚合力、凝聚力的有力体现。民族兴,则国家兴。从少数民族的家国情怀来说,55个少数民族中我们只能胪列要旨陈述其家风、家训的观点。如藏族讲究“多做善事获吉祥,多做坏事遭祸殃”。苗族《谚语.格言》说“人直心也直,心与人一样”“树直有人用,人直有人敬”。维吾尔族《福乐智慧》也讲究说话要和气,做事要忍让。土家族民谚说“人亲骨头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讲究家庭尊老敬长、孝敬父母夫妻互爱。回族的《古兰经》讲究“真主准许买卖公平,而禁止重利”,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endprint

二、家国情怀对国家安全意识有生根、爱国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化发展的大家庭,其中家国同构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核心。所谓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也就是说国是放大的家,家是浓缩的国。家是包括家庭、家族为核心,以家居、家業、家财、家庭家族成员之间及个人与家庭家族之外人员之间多方约定形成的家法、家规、家训、家庭契约、习俗等为其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连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国是在国家起源发展中对家庭、家族、血族等形成社会团体之后进一步提升和放大。换言之,国家是凝聚各民族力量之后形成稳定的国家制度并拥有武力防止外族侵略的挡箭牌。其中国家安全是保护领土、领海、领空完整不受侵犯的基础。中华民族历来对国家安全非常重视,在历代的史书记载中,中华民族历来都有与外族欺凌做坚决斗争的优良传统,保护了国家完整性、领土完整性、民族完整性、文化完整性。其中爱国主义是各民族家庭爱家的集大成,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所从属的土地和所从属的人民有亲近感、认同感。具体说就是爱国先爱家,因为爱家情怀是基础、是起点,爱国情怀衍生于爱家情怀。树立爱国情怀,必先从树立爱家情怀上做起。试想,连家都不爱的人岂能爱国?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就是这个道理。关键时刻,仁人志士,弃家而赴国难,并非不爱家,因为这是在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特殊境况下的正确选择,是国之不存家将焉附的前提下的自卫自搏,是爱家情怀的延伸。因此说,家是民族的粘合剂,爱家首先表现为利益认同,其次是文化认同,第三是血缘和民族认同,最后表现为爱国认同。即在爱家的基础上,依照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认同将其升华为爱国,达到爱家与爱国的和谐统一。可以说爱家爱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社会发展的永恒传统,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强国梦的现实目标。

三、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有生发、感召作用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普泛认识,总体来说不仅对汉民族可以升腾为爱国情怀,而且对少数民族亦可升腾为爱国意识,更表现为一种抱团意识、爱族意识。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的一种本地意识、区域意识、爱国意识,并由本地意识、区域意识向爱国意识回归,最终表现为爱国意识的归属。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处于小群居、大杂居的状态,一般多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地带,社会区域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地缘性、复杂性。社会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使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泛伊斯兰主义对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造成的震荡性较大,三股势力的干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极端宗教势力的破坏对部分少数民族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在此复杂社会背景下,我们认为,重视家国情怀与发挥其作用是对付上述三股势力的有效策略。因为家国情怀本质是养老爱幼、保家兴国、和谐族邦为人生要务和价值取向,以敬祖崇德、奉孝守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律己助人为基本精神,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民族生存的永恒性,可以起到生根作用、生发作用、感召作用,同时,也可以起到爱民族、爱祖国、爱社会的作用。

四、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有粘合、亲近的作用

自从党中央倡导西部大开发以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现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的物力、财力、人力的大力有效支援使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落下,以保证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稳步发展。但是,由于边疆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民族分布众多,其中“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实体的存在形态,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家庭绵延兴旺为人生信仰的整套家法家规,并把这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各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人类文化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1]106。也就是说无论社会经济如何发展,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家庭、家族为实体的存在形态左右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这一方面说明家国情怀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有粘合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家庭实体的存在形态对民族经济发展也有感召作用。

五、家国情怀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有相似、认同的作用

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上自古代,下至今天,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其中媒介记录了文化,媒介记录了历史,媒介记录了文本。而家国情怀是媒介反映文化的集中呈现,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也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和归属感的体现,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这集中体现在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上。众所周知,在民族风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宗教信仰都有家国情怀中约定俗成的规定,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风格。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是“心灵的普遍状态或习惯”、文化是“整个社会里知识发展的普遍状态”、文化是“各种艺术的普遍状态”、文化是“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6]18。而民族文化具有习得性、创造性、共享性、民族性、稳定性、宗教性、象征性等,这些特点和风格与家国情怀有一定的相似性。民族文化的习得性是指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实践之后提升为一种智慧而经久不息的文化指向和稳定性。民族创造性是指在民族习得性基础上对文化不断积累、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创新。民族共享性是指各民族在借鉴的基础上对其他民族文化向往而采取的落成性。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产生的后世影响。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内容和内涵经过长期发展后对现实社会泽被后世产生的威力。民族文化宗教性是指信众在价值信仰上对现实社会向善、向真、向知的期盼和回归。民族文化的象征性是指文化一旦生成后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其中象征性是民族文化影响世界的风向标。一言以蔽之,家国情怀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之结晶和瑰宝。

注 释:

①习近平: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第2版。

参考文献:

[1]戚璇.中国传统家文化及其在组织中的泛化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6).

[2]夏宝成,刘凤仙.国家安全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

[3]习近平.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2-18.

[4]毕跃光,马仲雄.习近平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探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5]丹珠昂奔.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前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体会[J].民族论坛,2014(12).

[6]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南长森,男,陕西省兴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薛耀晗)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安全边疆地区家国情怀
边疆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探析
——基于扩展的增长核算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战略物资储备立法完善
从“Ralls案”看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问题
对边疆地区反恐维稳策略的思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
华人卷入两起涉美“国家安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