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以吴敬梓纪念馆和民俗文化活动“走太平”为例

2018-02-27 03:30余道年
关键词:全椒县吴敬梓太平

余道年

全椒县,古称椒邑,据发掘的遗址和出土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远古人类活动。关于县名、县域的变迁,明朝泰昌县志有记载:“椒在春秋,为吴楚之交,秦开郡县,而汉因之,汉高帝时,设全椒县,魏、晋、齐、梁,俱属淮谯,称边郡,至隋唐入滁。山河如故,世代纷更。 ”[1]

一、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名录

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其中,物质类文化遗产方面,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20处,县域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现有馆藏文物580多件,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8件,其中珍贵文物256 件。”[2]27全椒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见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涵盖9个门类,其中民间文学3个,民间音乐5个,民间舞蹈10个,戏曲1个,曲艺3个,民间手工技艺7个,人生礼俗2个,民间信仰6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2个。”[2]27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2。

表1 全椒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二、全椒县重点历史文化遗产调查

调研发现,在全椒县的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中,吴敬梓纪念馆和民俗文化活动“走太平”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全椒县的地域性历史文化特征。

(一)吴敬梓纪念馆

全椒县因《儒林外史》而闻名,其作者吴敬梓是全椒县最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正如臧克家所说:“外史一部写儒林,全椒从此属敬梓”。吴敬梓纪念馆筹建于1959年,1963年8月落成于县城荷花塘西,建筑面积1 000平方米[3]23。馆藏资料方面,收藏有陈毅、郭沫若、何香凝、老舍等名人书画题词[3]555,但是“文革”期间,陈毅、郭沫若的题词遗失,纪念馆也被改作他用。现存的吴敬梓纪念馆为1985年新建,位于全椒县城西北的襄河之畔,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相望。30多年来,全椒县政府不断对纪念馆进行修缮。2006年,吴敬梓纪念馆成为国家级3A旅游景区。

表2 全椒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敬梓纪念馆建筑为古朴、典雅的明清式院落风格,门前伫立着吴氏家族鼎盛时期遗留的四根旗杆石,大门两侧悬挂一幅“天藏巨眼,笔透儒林”的楹联。迈入大门,可见过厅正中一尊巨大石碑十分显眼,刻有鲁迅对吴敬梓的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挝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蹙而能诣,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4],碑的背面刻有吴敬梓生平小传。绕过碑刻,一尊高4.5米、重500千克的吴敬梓铜像立于大厅正前方。馆内收藏有各种版本的《儒林外史》,以及《卧闲草堂本》《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著作,陈列有中外著名学者的众多“吴学”研究成果、名人墨宝等。

(二)“走太平”

“走太平”又称“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传承已久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关于“走太平”的起源等说法尚未统一(1)。明朝泰昌版《全椒县志》在介绍县内桥梁篇中有“贺橹桥”的记载。清朝康熙版《全椒县志》记载:“贺橹涧,东三里。源出县之北芦陂,循东南流过贺橹桥下,入襄水,会于滁河……贺橹桥,东二里。相传贺若弼伐陈治橹于此。今名‘太平桥’。 ”[5]民国版《全椒县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祛除不详之意(按:《荆楚岁时记》名曰‘走百病’)。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 ”[6]

民间传说“走太平”的传承与三位历史人物密切相关,分别是东汉时期施恩于民的全椒长刘平,隋朝时期建立新桥的大将军贺若弼,以及明朝时期为民冤死的督察御史陈瑛。所以,“走太平”在健身祈福的原始意义之上,又被赋予了丰富内涵,包括:刘平的普洒甘霖与清风化雨,贺若弼的保国安民与平安一方,陈瑛的扶危济难与佑护乡亲。“走太平”的行走路线也有讲究,是“三桥两街”路线:汉代的积玉桥—袁家湾老街—宋代的红栏桥—太平大街—太平桥。近年来,“走太平”影响力越来越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加,2017年参与量约60万人次。全椒县政府十分重视“走太平”活动,全力打造“走太平”文化,主要举措包括:第一,于2010年投资再建新的太平桥,解决了老桥的安全隐患问题;第二,以太平桥为中心建设了太平文化广场和太平文化街区,兴建了太平阁、太平亭和贺橹楼等;第三,政府积极支持和组织“万人空巷走太平”“花灯表演闹太平”“许愿祈福祝太平”和“乐玩乐游享太平”等活动。2006年,全椒“走太平”被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如何对待这些珍贵而脆弱的遗产是目前面临的普遍难题。如果只讲保护不讲开发利用,难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而且保护工作的成本投入难以持续;但是如果片面强调开发利用,忽视保护工作,将对文化遗产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有效平衡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关于世界遗产的布达佩斯宣言》(Budapest Declaration On World Heritage)提出:“努力在保护、可持续性和发展之间寻求适当而合理的平衡,通过适当的工作使世界遗产资源得到保护。”[7]“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种科学理念,也是全椒县如何对待境内历史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

(一)恪守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要将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首先是建立在它真实存在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利用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式的保护性利用,任何只顾眼前、竭泽而渔的利用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历史研究注重“求真性”,因此,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首先要保护它的真实性。《国际古迹保护与修护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特别强调了保护遗产真实性的内涵,在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修复时要求“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8]164。第二,完整性原则。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讲,不注重完整性保护的实质就是一种破坏,其完整性结构包括外在的有形物质载体以及内在的无形历史文化信息。“古迹遗址必须成为专门照管对象,以保护其完整性。”[8]164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走入“死保护”模式,保护的意义在于发挥它的价值,所以我们不能拒绝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但是,利用本身其实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破坏,因此,需要以保护为前提的合理性利用。2006年,《风景名胜区条例》提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十六字原则。以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为例,打造文化品牌、吸引数十万计的游客,是对“走太平”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利用,但是如果我们不对积玉桥、袁家湾老街和红栏桥等历史古迹进行全力保护,不对太平文化进行整体挖掘的话,再热闹的盛会也只是一场以数字堆积出的集会。

(二)加强学术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是集精神、文化、经济、科学和艺术等多种价值为一体的宝贵财富,各地区都十分重视对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在地方历史文化热中,存在一些诸如名人归属地争夺、浮夸宣传等不良现象,尤其需要保护者保持审视态度,冷静思考,以严谨的态度加强学术研究,做好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

全椒县一直非常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2015年,全椒县成立“全椒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全椒历史文化研究》。全椒县文化界承担了“文化全椒”的使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山水古城》《中国神山》和《文化全椒》等著作。在不断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研究深度不够。在全椒县历史文化研究中,关于吴敬梓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普遍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如:“正月十六走太平”的历史起源和传承还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第二,研究人员缺乏。全椒县文化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主力军,这样极易产生研究人员不够且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难以拓展新的研究视野,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品质。

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2个方面建议:第一,汇编、考证全椒县的相关重要史料记载。弄清历史文化遗产的渊源、内涵和价值等,必须要有可信的史料记载作支撑。如果相关史料不足或者存在模糊谬误,全椒县如何申请“千年古县”?如何将“走太平”上报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椒县邻近的和县就有清朝陈廷桂撰写的《历阳典录》,这类史料汇编是一项非常系统、规模颇大的工程。第二,政府发挥主导功能,与高校、科研所等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加强县内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全椒县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东靠南京、西临合肥,两市均是高校荟萃之城,可以有效利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安徽大学等知名人文高校的科研力量。比如,来安县、和县等就有安徽大学研究生院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的创新基地,安徽大学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为地方政府完成指定的科研课题。这种双赢互利的合作模式是可以借鉴的。

(三)科学合理定位

历史文化遗产日益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片,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历史传承久远、文化多元繁荣,各地区都遗留了不同数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血脉。所以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中,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至关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历史文化旅游,全椒县作为旅游非优区[9],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定位。

第一,定位品牌形象。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但是在宣传上我们必须选取别具地方特色、影响力大的典型作为地方的文化品牌。全椒县的品牌文化定位是“儒林-太平”文化,这是当前全椒县正在积极弘扬的品牌资源。吴敬梓是很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人物,“走太平”是已经形成几十万人次的大型民俗活动,二者为代表的“儒林文化”和“太平文化”是全椒县理应重拳出击的品牌定位。

第二,定位市场导向。有地方政府提出文化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口号,这种功利性导向的文化发展必然会走入畸形。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我们虽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重要因素,但绝不可作为决定性的导向。全椒县,东临南京、西靠合肥,既是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又是长三角城市带的区域。较好的地理区位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市场,如何理性把握市场是关键。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首先应定位于县内及附近的小市场,为地方建设绿色历史文化小城、丰富文化生活是首要之责。其次,考虑周边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发挥地方特色资源。全椒县应以生态、文化、乡村为旅游关键词吸引大市场的客源。

综上所述,全椒县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深厚的内涵,是全椒县建设“儒林之乡”“千年古县”的人文根基。实地调研发现,全椒县在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上有着积极的态度、整体的规划和具体的措施,但是在意识、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

注释:

(1)关于“走太平”的一些有待考证的观点主要有4种。观点1:《汉书》记载:“澄日太平”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据考证,《汉书》中并无此句。观点2:全椒“走太平”最早见于《汉书》:“天下太平,五谷成熟”的记载。据考证,原文为《汉书·王莽传》:“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所以这种说法过于牵强。观点3:民间传说:“走太平”的传承,最早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的全椒长刘平。刘平的传记是在范晔编撰的《后汉书》(卷39)中,而不是班固编撰的《汉书》,一些文稿、新闻报道中常有错误。观点4:《荆楚岁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据考证,《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宗懔撰十卷,隋朝杜公瞻注二卷。因年代久远,原本早已遗失,后人在历代类书中辑出,所以未必周全。整理出的《荆楚岁时记》一书凡37篇,记录了一年的24节令和时俗,但是并未有正月十六日的记载。然而,清朝《月日纪古·卷一·正月十六日》记载:“岁时记(注:《荆楚岁时记》),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此处有2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月日纪古》说这句引言是出自《荆楚岁时记》,未必准确;二是引言中“正月十六日过桥走百病”的所在地点是“燕城”,主要是指现在北京地区,也可以泛指北方区域,所以与淮河之南的全椒相距甚远。因而,关于全椒县“正月十六走太平”的起源说,还需进一步挖掘准确可信的史料记载。

[1](泰昌元年)全椒县志:卷1[M].全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

[2]全椒县地方志办公室.全椒年鉴[M]合肥:黄山书社,2016.

[3]全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全椒县志·大事记[M].合肥:黄山书社,198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3.

[5]蓝学鉴,吴国对.(康熙)全椒县志:卷3[M].全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

[6]张其浚,江克让.(民国)全椒县志:卷4[M].全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1.

[7]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

[8]国家文物局法制处.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9]孙晓玲,陆林.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

猜你喜欢
全椒县吴敬梓太平
太平风俗美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安徽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全椒县“浙油50”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