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文化馆 贵州六盘水 553000)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未来我国文化馆事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2016年12月文化部等五部委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公共发〔2016〕38号)指出,到2020年,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县级文化中心和图书馆,进行上下衔接,提供优质服务和有效覆盖。基层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丰富,途径方便,质量显著提高。均等水平稳步提高。
结合贵州省六盘水市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创建城市,笔者认为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既是当下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的必然要求,在先行先试中形成具有“凉都特色”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
六盘水市辖4个县级行政区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7 个乡镇(社区)。全市户籍人口340万人,以彝族、苗族、布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人口89.27万人,占总人口的26.27%。全市有市级文化馆1个,为六盘水市文化馆;区县级文化馆4个,分别是六枝特区文化馆、盘州市文化馆、水城县文化馆、钟山区文化馆。
目前全市拥有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非遗展陈馆、地方志馆、凉都大剧院、凉都体育中心等“9馆1院1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建设工程。拥有一批特色文化设施、特色文化园区、特色文化景区,如梭戛生态博物馆、凉都国学馆、夜郎王宫、落别布依民俗博物馆和海坪彝族小镇、六枝三线记忆创意园等。
创建文化馆总分馆系统是将城市的独立、分散、封闭的文化中心转变为一个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文化馆群。系统整合资源,实行联合开发共享,统一服务政策和标准,促进资源和服务转移,提高综合服务效率,有效解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创建要求,在政府多部门的联合带动下,示范区创建城市要建成县级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我市将以六盘水市文化馆为中心馆,对各分馆进行业务指导。4个县区文化馆为总馆,各乡镇(社区)文化站为分馆,吸纳具有公共文化服务意愿和能力的企业、高校等为社会分馆,居委(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为支馆的文化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
在现有体制背景下,文化馆属各级政府统一管理的事业单位,财产权与行政权归属于本级政府。中心馆对总馆,总馆对各分馆,分馆对各支馆没有直接的领导与管理权,工作上只能是业务指导。使得文化馆总馆没有对分馆的人、财、物等的分配权,总馆和分馆处于相对独立状态,互不联通,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目前,我市文化馆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不同层次的,特别是业务干部的配置上存在很大差异,存在不合理的“倒金字塔”形式。城乡公共文化人才的不平衡比较突出。文化馆(站)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高有低,服务和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存在被调岗使用的现象,或在岗不懂行的现象。
我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总分馆制度的建设本质上是对文化馆的组织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涉及到系统内资源和服务的优化配置、联合建设和共享。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责任主体和主导力量。。我市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同,常住人口分布不平衡,文化资源基础不同。因此,总分馆系统建设的服务和评估标准应适应当地条件。
构建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机制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共同构建,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明确总馆和分馆的职责,达到明确的层次。总馆应加强对该地区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指导,强化继续教育,并为本区域的文化服务活动提供业务指导。分馆需要对所属的居委(村)文化人才实施培训辅导,在总馆和当地政府统一管理与安排之下,实现文化活动项目承办实施的职责。
实施文化队伍组建计划,将文化队伍建设与六盘水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相结合、与大学生村官服务工作相结合、与“三区人才”志愿服务相结合,缓解总分馆制建设人员不足的问题。吸纳社会各行业文艺骨干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壮大馆办团队队伍,配齐配强文化专(兼职)干部,发展业余文艺骨干,培育基层文化热心人。采用多级投入、分级管理方式,按照中央补助一部分、省市拨付一部分、县区支持一部分、社会赞助一部分的办法,将总、分馆和支馆所需人头经费、运行管理经费、设施设备经费、场地费以及业务经费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应当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和文化基础,合理确定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基本单元、合理分布、具体条件和服务标准。因此,总分馆图系统的实施可以遵循规定和程序,并将继续改进和推进。借鉴已推进实施总分馆制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制定文化馆总馆、分馆、支馆三级服务和考核标准。明确各级馆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服务场次,制定各级馆的工作职责、考核标准。
六盘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考古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盘县大洞人”、“桃花洞人”,有神秘的古夜郎文化和宝贵的长征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建有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中国第一个彝族文化园“海坪彝族文化园”。通过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模式,将各个区县、乡镇(社区)、居委(村)的宝贵文化资源重新梳理整合,充分利用我市所拥有的地域文化,打造百姓喜闻乐见、艺术水准高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文化馆总分馆制是新形势下文化馆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是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市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应根据实际,借鉴成功经验,排除障碍,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和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总分馆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