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棱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穆棱 157500)
作文如何创新,这已经是所有语文教师冥思苦想的问题,也是现今中考命题的改革方向。现今的作文评分标准已不是语言的优美,字迹的工整,结构的合理等等,而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通过立意、选材、结构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着实需要琢磨一番。中考作文命题具有开放性,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等多种题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驰骋想象的空间。命题的开放性鼓励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个性,可以说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宽松、和谐、自由的写作形式,会让学生的思想自由翱翔,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的思想更加多彩、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才华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如何实现这样这种美好的设想呢?我想到这么几点:
“文贵立意,意在笔先”,意思是说,一篇文章重点还在于它的立意是否高端。文章立意高,就会感人至深,所以在下笔之前一定要三思,尽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文章立意。何为立意高超?其实就是要求立意要创新,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对待某一事物,用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生活,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是所提倡的文章立意要创新。
立意的创新还体现在“深入挖掘”上,对一些普通的现象作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别人要深刻,让别人感觉到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和别人不一样,同时又独特地反映现实生活,那就做到立意上的创新了。像作文《我的母亲》,有的同学为了表现母亲对自己的爱,往往会写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照顾,尤其是在生病的日子里,妈妈是如何背自己上医院,如何守护自己等等,表现的都是“泛泛的母爱”。如能从他处着眼,表现母亲的坚强、善良、教子有方等等,我相信,这样的立意就与众不同,胜人一筹了。这样的思考角度是令人欣喜的,从而也就使内容有了“新”意。
立意是灵魂,材料是血肉,只有高超的立意加上新颖的材料,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如果没有新颖的材料,立意再高,也只不过是抽象的幻想,形不成不切实际的文章。所以,创新性的选材,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充分打动人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你的与众不同,也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第一次与母亲说“不” 》这样一篇作文,有的同学可能会选取生活中如何去顶撞母亲,如何反对母亲,如何伤害母亲的一些材料,这样就让人习以为常了,太大众化。而有个同学选择“我”拒绝家人让我因没完成作业而撒谎,表达的是要拒绝家人的宠爱,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美好愿望。这就可谓是独僻溪径了,意境大开。另外,在选材上一定要做到详略得当,切不可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立意是灵魂,材料是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结构的重要性。作文时,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文犹如盖房子。同样的材料,由于建筑师的阅历、水平、风格有别,而建造的房子的格局,也就有高下之分。所以,作文除了注重内涵之外,特别讲究结构美、形式美。文章有了巧妙的结构,巧妙的构思,定会让读者为之青睐,赞许有加。
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就犹如一个方阵,呈四边形很正统,围成个心形却很特别。因此,只有在结构上下一番功夫,才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前人的经验很形象地阐述了作文的结构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首先教学生要根据内容来决定形式,什么样的立意,什么样的内容,要有什么样的结构与之嵌套,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创新的作文也体现在创新的语言上,语言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媒介,唯有语言变化了,才能最直接地引起读者的注意。文章对语言的要求,首先是标准规范,符合我们正常的说话习惯,讲究流畅自然,通俗易懂,质朴大方。然后才是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以及准确传神。在选择语言时,可适当使用生活中的个性语言,来真实地反映生活及人物个性。此外方言,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句式的变化,借用新生词及网络语言等,都是语言创新的有效途径。另外,恰当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也会起到渲染氛围、烘托心理和性格的作用,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真正地在写作方面获得创新,必须依靠平时不懈努力。多看,多听,多想,多写,唯有在不断的训练中才能得以进步,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漫长过程。在训练学生的写作基本功之外,还要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在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各方面力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