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水
(重庆市铜梁中学校,重庆)
物理原本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自然学科,实验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传统高中物理教学重理论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培养出的高中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科学探究意识,更不具备科学探究能力,这对物理学科的发展极为不利,更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高考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教师在物理教学当中也要以全新教学理念、高考改革为导向标,加强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亲自动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物理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自然学科,物理现象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而物理知识又是对现实生活当中存在的种种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将物理实验生活化、趣味化,设置趣味性物理实验,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生对物理实验有了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智力活动才能更为活跃,学习效果也才能得到大幅提高。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当中蕴含的趣味性因素,利用趣味性实验将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为了激发高中生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设计“瓦碎蛋全”的趣味性实验。教师首先将四个鸡蛋对称地放在海绵表面,然后在鸡蛋上面放上一本书,再摞上三块砖,砖上面放置一块瓦片,然后教师拿着一把铁锤,让学生猜测如果用铁锤敲击瓦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普遍猜测鸡蛋会碎掉。然后教师拿起铁锤迅速砸在瓦片上面,学生发现瓦片被击碎了,但是鸡蛋却安然无恙。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出来,这对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
传统实验运用的是“问题—原理—结论—实验”的教学模式。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高中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不能被有效激发出来。为了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运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大胆假设、猜想,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实验课题,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并明确提出实验要求,然后鼓励学生拟订方案—制定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性。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在研究“单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就可以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原本猜测可能与单摆周期相关的摆球的质量以及振幅则和单摆的周期无关。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原有认知和实验结果产生冲突,他们对头脑中的种种想法进行验证,在产生认识上的冲突的过程中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也得以发展起来。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当中有许多需要教师完成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学生只能观看,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他们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因而学习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将演示实验转变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随堂实验,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实验,学生在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动脑思考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还在随堂实验过程中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和传统的演示实验相比,随堂实验更具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将“楞次定律”从演示实验转变成为随堂实验。教师先分别将条形磁铁的N极、、S极插入线圈,然后将条形磁铁S极向上拔出线圈,让学生对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的不同进行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不同和什么有关,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能够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磁场变化可以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然后,教师让学生就“条形磁铁与螺线管的相对运动引起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从旁引导。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难,并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高中物理不仅要强化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得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或合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还要将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优化高中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1]鲁世明.新课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10):27-28.
[2]刘炳松.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J].东方教育,2015(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