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艳利
(河南省固始县电化教育馆,河南 固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断渗入中小学课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极佳的途径。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集声、像、字、画为一体,变抽象为具体,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得丰富而又生动。新型的交互式课堂,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交流更加频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构思制作多媒体课堂课件时,一般会涉及很多的问题,既体现课堂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讨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更主动,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就有一个惯常出现的问题:老师往往把答案制作在课件中。一来二往,学生习惯了“总会有答案出现”的常态,就会逐渐疏于思考,在懈怠中等着答案出现。这样的课堂节奏貌似顺畅流利,殊不知学生渐渐就会养成不爱思考不想探究的学习模式,他们在学习中呈现的活力和生气也会大打折扣。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反映,利用多媒体手段的课堂教学收效并不如预期,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丰富多彩,可用资源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新媒体手段很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可与此同时,他们对书本本身的关注减少了,比起课本上的文字,学生似乎对多变的影像更感兴趣。老师害怕学生脑海里只有具体的影像,而不具备形成抽象的但是优美的文字的能力。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反映,老师在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和节奏,也没有严格把控整个课堂的方向。一是太快,学生记不住,“疲于奔命”;二是过缓,学生渐感无聊,继而走神。
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在当前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迷思:首先从技术层面看,一是教师过分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大而全,比如课件的制作花哨,过于丰富,让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说,还使得学生抓不住课堂重点,没有足够的思考和体悟空间,学生学习文本应得的语言文化魅力的感染力度被大大降低。二是教师选用的多媒体声像资源不得当。老师的审美和眼界,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得当的声像资料,不但会影响孩子们的认知,还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次从教学艺术上来看,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融合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使用课件,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大量的内容充斥课堂,教学主线模糊。二是学生在老师照本宣科的课件轰炸下,思维形成定式,学习状态松懈。三是课件中丰富多彩的画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感官的体验,由文字联想到画面的能力逐渐削弱。
因此我认为,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必须要提高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教师方面来说,一是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提高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谨慎甄别选取视听资源。良好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成功的前提,教学设计不仅要充分重视课文的重难点,更要关注它的文本特征。对于散文、诗歌、小说、科普类等不同的题材,在教学设计的风格上是迥然不同的。二是要牢牢把控课堂行进的方向。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大幅度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视频和图像的播放除了花费时间,也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游移。教师的适时引导至关重要,同时把控课堂节奏,厘清教学脉络,安排好多媒体内容在整个课堂的比重等,也是教师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融合课的关键。三是提高自己多媒体应用的能力。教师要把所授内容烂熟于心,在制作课件时选取材料得当,重点难点拿捏准确,教学各个环节衔接紧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信息技术融合课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应该以文本为出发点、基准点,不论什么样的多媒体技术都是服务于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计划。二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弱化甚至忽略教师的指导者地位。新型的教学方式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抛弃。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具备扎实的获取、选择、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控性,比如主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知识以及去芜存菁的能力。
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者、引导者,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第一把手,教师的解决策略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改善效果,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信息素养,才能在信息技术融合课的教学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