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花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山东 青岛)
以有丝分裂过程为教学重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动手游戏、发现问题、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实验验证推测、小组协作建模中获取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细胞的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细胞增殖的周期性,以植物细胞为例有丝分裂的过程以及意义,其中有丝分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有丝分裂是学生以后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鉴于学生在初中对“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了解很浅的知识储备下,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为此,对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动手游戏、发现问题、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实验验证推测、小组协作、建模探究中获取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等,让学生在亲历体验探究中构建出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细胞周期,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平均分配的以及意义;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简述细胞增殖的周期性;分析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平均分配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构建有丝分裂染色体动态变化的模型,提高科学探究生物素养。
播放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融合成受精卵、迅速发育胎儿以及分娩过程的视频,配有简短的语言加美妙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到新生命的由来,人这个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和过程,触及学生对生命责任观的情感,激发探究欲望,教师趁机设置问题:(1)什么是细胞分裂?其实质是什么?(2)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什么?(3)DNA的主要载体是什么?(4)复制后的染色体怎样实现平均分配?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直观、生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受精卵发育成婴儿的生命奇迹,巧妙设问便于衔接学生在初中所学的有关细胞分裂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好奇心及求知欲。
模拟活动学生体验到染色质平均分成两部分很难,由此他们会有独立见解或大胆推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推测,各抒己见,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趁机提出问题:(1)染色质要实现平均分配是否需要改变形态呢?(2)刚才我们演示的染色体模型的运动是用手牵引着的,那么在细胞中有没有这样的结构牵引着染色体的运动呢?(3)染色体的运动仅仅局限在细胞核中吗?教师给予适当的资料背景:细胞核的直径为10 um左右,染色体的长度一般在0.5~30 um。
设计意图:理性思维的学科要求是质疑,而独立思考是理性思维的萌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分析和大胆的猜测得出:染色体要平均分配需要改变形态成螺旋化形态的染色体;牵引染色体运动的结构是纺锤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核仁会消失、重现。创设条件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让他们先学会提一般问题,再学会提探索性问题,逐步培养其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品质。
课件展示:1849年,科学家霍夫曼斯特在其出版的专著中精确地记载了紫露草、西番莲科和松树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增殖过程,这些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前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核膜的消失;细胞中期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复合结构;细胞分裂后期两组染色体的产生;细胞分裂末期核膜的重新形成以及在两个子细胞中间出现细胞壁。学生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科学前沿的资料中找寻和自己推测相吻合的证据。
设计意图:理性思维是一种基于事实,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果的高质量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理性思维的学科要求实证是判断的尺度。教师提供适当的科研证据背景资料,让学生体验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按照推测与获取的证据,利用模型中的材料,演示含有4条染色体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平均分配的动态变化,交流模拟的有丝分裂过程方案。提示要求:(1)白板代表植物细胞,材料中的染色体是已螺旋化的。(2)不需要模拟染色体的螺旋化与解螺旋过程。(3)也可用你的手臂代表纺锤体。小组合作讨论动态模拟结束后,小组代表将展板放在讲台前,一名同学描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着丝点纺锤体等,另一同学模型建构的染色体演示动态的过程,整体感知有丝分裂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设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中,因选择不同颜色大小等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在制作染色体模型时,染色体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变化形象且生动直观,小组合作,共同构建并模拟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加深对各时期染色体行为变化,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与分离的理解与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过程中,也使有丝分裂的过程更加合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