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赣州市南康区第三中学,江西 赣州)
具体来讲,区域范围内的本乡本土历史即为乡土史,其密切联系着社会生活,能够将当地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反映出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乡土史资源,可以提升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培养其爱乡、爱国情感,同时对于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传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乡土史资源能够有效拓展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文景观以及历史古迹等,促进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在具体开发实践中,需要有机整合专题性较强的乡土史资源,将新课程教学需求、学生使用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不必过度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的完整性。采用专题为主的叙述手法,涵盖名人、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多个专题;同时,依据历史推进线路,统筹规划文化、地理、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合思想性、科学性和地方性。
一般来讲,县志、族谱、家谱等是乡土史资源的主要保存形式。各个地区的党史办、县志办等部门对地方史资料进行了大量收集,其价值性较高,部分甚至可以直接作为教材使用。因此,开发过程中,就需要将现有的乡土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学校要积极联系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对乡土史资源合理开发。
我国有句俗语,文史不分家。因此,在开发利用乡土史资源时,也需要充分重视当地的文化名人及仁人志士的挖掘,用这些文化名人的奋斗故事来感染和激励学生,传承文化名人的思想、精神,传承中华文明。
在乡土史学习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情况,合理设计、穿插教学。将乡土史教学穿插于历史课教学中,可以用乡土史材料来实证历史教学;同时,又可以利用乡土史资源鼓励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乡土历史资源得到丰富和开发。
教师要积极开展乡土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教师对本地区的人文历史资源充分挖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将研究性学习小组成立起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本地区的乡土历史,包括历史人物、风土人情等。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可以独自探索和学习,也可以分组学习,几个同学合作探索。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乡土历史教学活动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将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对本地区的人文景观、历史古迹等进行参观和调查,促使学生感性历史知识得到丰富,学生通过对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一手接触,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和记忆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方式都可以开展乡土史学习,如参观名胜古迹、阅读相应的历史作品,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整理历史材料、观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感受和学习乡土历史。
除了要将乡土史穿插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之外,还需要将其渗透于其他人文学科教学活动中。首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机结合乡土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发现,语文课堂中的内容,都蕴含着乡土史的教育契机,如本地区的诗人、作家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人文与历史挖掘,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以史明理。其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工作开展中,积极渗透乡土史开发利用。要想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就需要广泛引用事实案例。而乡土历史资源中就蕴含着非常多的教育案例,通过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最后,有机结合地理教学和乡土史教学。任何一段历史,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同时,地理环境的历史发展印记也将会十分明显。那么在地理课教学中,很多人文景观、景点都可以作为乡土历史教学的载体。
综上所述,地方乡土史的开发和应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创造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大帮助。在新课程下,教师要采用科学的策略开发地方乡土史,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合理穿插于相关学科的教学当中,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