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蓉
(广东省汕头市东厦中学,广东 汕头)
2005年,我从初中部升上高中部任教,从初三到高一,虽然相差只有一年,但是无论是课本内容还是课堂教学,我都感到有许多不同。同样是物理课,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两者都是介绍、研究自然现象、规律;基本方法都是从实验到客观规律再到实际应用;学习目标都是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的成熟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还是有明显不同。
初中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决定了初中物理的课程设计以直观、形象、紧扣生活为主。初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是“声”“光”“电”“热”“力”。显然这五部分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以这样一条主线来展开知识网络,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并且还能尝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喜悦。如热学中的“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学生学过就知道原来天热的时候在地面洒些水就可以降温。再比如学了电学,学生就会组装简单的电路,也能很好地识别家用电器的铭牌,甚至还能明白哪些电器耗电量大,哪些耗电量小,增强环保节能意识。
相比之下,高中物理课程显得抽象许多。对任何事物的研究通常都是从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物理研究也不例外,有了初中的知识做铺垫,高中课程就朝抽象化、理论化的角度深入发展了。高中的学习内容是动力学、运动学、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天体运动等,而且多数章节的设置都是理论推导解释为主,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大大减少,教学内容和生活现象挂钩也大大减少。
教学内容的不同必定引起教学方法的差异。在初中上课,第一感觉就是实验多,几乎每节新课都有演示实验。上课的程序基本都是先做实验,后给结论或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最后得出规律再用规律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内容直观易懂,也很容易实现师生互动。当然有时备课量也很大,因为实验只是一个,而作为同一类现象,经常需要补充更多的实际例子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加深对同类现象同类问题的理解,所以整节课下来有时感觉比较零碎。
高、初中教学过程都需要使用配套练习以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可是教学中对练习如何使用、习题课如何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初中的知识系统决定了识记的东西多,因此练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加强记忆、巩固、灵活运用。如“串、并联电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已经知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练习主要就是熟悉各种常见的串并联电路等。
高中的习题课多数时候得上成专题课,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部分,课本内容不多,就是要求学生明白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并且知道运动的合成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而实际应用又经常会出现“渡河”问题,因此在新课上完后都需要增加一节专题课专门介绍“渡河问题”。高中阶段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如速度—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的专题课等。总的来讲,高中物理的理论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中就显得有些错综复杂,如果只是像初中那样简单地练几道基础题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只有把问题具体化,分类讲解分析才能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实验多,实验的内容也以验证重现为主。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表格多数都是课本或老师设计好的,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去做,争取得到一个理想的实验现象或结论就好。如“凸透镜成像”“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等。
高中阶段首先是学生实验很少,再者学生实验以探究式为主。一般实验之前老师只抛出问题,没有结论,甚至也没有实验方法,学生不仅要自己实验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先把实验设计出来。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的理论性强了,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物理模型、情境,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算能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毕竟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再抽象它也是来自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要尽可能回到现实、回到现象,这样才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获得更直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