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小村镇下雷小学 陕西咸阳 712200)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做为教师不要因为怕学生乱或怕时间不够,就把本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改由自己演示讲解,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教师的操作过程。我想,教师的任何演示都没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带来的效果佳。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操作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创造。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老师把学生熟悉的短跑比赛引入了课堂中来。课件出示一个边长40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40米的圆,甲同学沿着正方形的边跑一圈,乙同学沿着圆跑一圈,情境出来了,谁跑的多呢?学生陷入了思考。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们开始动手利用学具,剪的剪,量的量,比的比,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以往的教育中,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了兴趣,想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时,教师总是采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解,通过“说”,把这一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得到了暂时的满足。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灌输给他,不如教他如何获取知识。做为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怎样自行探索知识,教给他们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自己探究,而不是口干舌燥的讲解。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我没有直接给出学生表面积的概念,而是让他们先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如:牙膏盒、饼干筒等,自己摸一摸,看一看它们有几个面,每个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在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盒子,拆一拆,拼一拼,算一算。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少了教师的讲解,把更多的时间都给了学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于家长的要求“要听老师的话”及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因此,我们总是像园丁一样把学生塑造成整齐划一的所谓标准的状态,指挥学生步调一致。于是学生的个性被埋没,灵感被压制,创造性被扼杀,成了模式化的解题机器,不喜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参与却是主体和活动的一个中间环节,是任何活动产生的前提。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认识才得以发生,活动才得以展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少挥指挥棒,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进来。
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问,然后再叫人回答,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师的指挥,在这种习惯中慢慢扼杀了自己提问的天性,失去了提问的勇气。做为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均分之后”有很多同学问“老师,为什么要进行平均分啊?”“老师能不能把9根小棒2个2个分?”“老师,如果不分可不可以知道分成几分?”等等。学生的问题也许十分幼稚,但是却十分难能可贵,因为他们已经成功的跨出了第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看见的是这样的情形,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看见同学似乎没有几个人可以回答,然后教师指挥“现在开始讨论”,于是教室里热闹非凡,表现积极。几乎没有看到有同学遇到难题之后能够自主的组织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羞于表达,都在等待教师的指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成功”、“小组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交流,改变被动参与的局面。例如有一次让学生讨论“正方形剪去一刀会成为几边形”,我还没有说什么,学生已经开始辩论起来,有的学生为了遵守纪律而默不作声,这时我说:“如果你们觉得有什么疑问可以象某某一样进行交流,那样会更容易解决的。”从此,学生遇见难题或有争论的题目不用我说,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讨论起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如果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样学生就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但事实是学生学到知识之后并不能自觉的应用的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了一次购物活动,学生们可以在模拟商店里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在购物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找钱,算钱等,为自己的生活知识又进行了一次扩充。
在教学过程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加工的机会,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习选择,在选择中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创造。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由于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的差异,对问题的看法会有许多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展开集体讨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你们觉得谁说得更好?”“你们觉得谁的方法更简单?”等等从而宽容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在教学“9加几、8加几”时,学生提出了凑十法,数数法等多种方法,在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我没有强调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为学生自己探索提供机会,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自己思考的、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包办代替,让他们自行解决,让学生自由、快乐的成长,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