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兵
(苏州市甪直高级中学,江苏 苏州)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译为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指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帮助下,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获取信息,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案,并以小组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对问题解决和学习成果进行表达。
PBL教学模式的本质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协作探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PBL教学注重学习能力培养,而非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协同作业,并在协同作业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在国外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浪潮中,它已经成为学习及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基于问题学习目前已大有取代传统的讲演模式之势。
“环境保护”模块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也是课标“课程性质”中地理学“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调查发现,大多数师生都认为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环境保护”是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和对学生终身发展很有必要的一个模块,因此也是地理选修班开设最多的一个模块。当前高中地理选修班一般在高二下学期开设“环境保护”这一模块(36课时,2学分),但由于“环境保护”模块在高考中分值低,很多学校实际开课课时不足,很多教师读教材也是雾里看花,因此有必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寻求一个高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关注,也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环境保护”模块中“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三个专题,是从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展开;而PBL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在“环境保护”模块中是一个个环境问题以案例教学手段展开,而高二选修班的学生又经过了高一地理必修知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为PBL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展示成果等环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鉴于“环境保护”模块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情况,PBL教学模式可分为五个环节。基本流程是: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②分析问题,组织分工;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④班级交流讨论,展示结果,形成问题解决;⑤评价、总结与反思。
下面以章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为案例尝试PBL模式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今冬以来,我国中东部各地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的雾霾天气,我们所在城市空气也一度受到严重污染,在冬季频频出现四级污染指数,思考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来解决呢?
(1)什么是大气污染现象?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2)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PM2.5对人体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
(3)阅读教材,什么是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4)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
(1)分组学习,组织分工
教师启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需要理解哪些知识?需要哪些资料?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我们手中的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循着问题解决思路,学习教材,从概念到成因,从成因到危害,从危害到措施。随着讨论的深入,渐渐地使课堂向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在问题导向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3)班级交流讨论,展示结果,形成问题解决
(1)总结知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以鼓励与引导为主;总结重点在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2)对学生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多结合社会实际,思考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经过PBL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能较快地学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能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通过PBL问题的编写,加强了自身对选修“环境保护”模块课程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通过师生互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PBL学习模式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改变了课堂教学生态,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