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兰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中学,安徽 合肥)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教科书里的一篇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言语经验,逐步把握了汉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但要形成能力,还需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加以历练,将课内所学运用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提高,光靠做题是不行的,题海战术只会败坏学生的胃口,让他们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阅读量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将课内阅读教学拓展到课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教授完一篇现代文以后,教师会推荐与之有关的几篇文章,可以是围绕同一作者的文章展开阅读,也可以围绕同一题材进行阅读,这样的群文阅读必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呢?
利用教材里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文言小片段,激发学生阅读文言的兴趣。比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文《兰亭集序》,其研讨与练习四里就有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的三则短文;《赤壁赋》的研讨与练习三里也有一段来自《后赤壁赋》景色描写的段落;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研讨与练习四里有一段“太史公曰”的话;《苏武传》的研讨与练习三里有一段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的文言段落。
这些文言片段字数较少,语言浅易,有较强的文学性与故事性,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排斥。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言材料,在三言两语中点拨文言文的语体特点,比如省略现象,尤其是省略主语,在文言文中很普遍,如人教版语文必修2课文《兰亭集序》,其研讨与练习四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这里的三句明显省略了主语,且主语不一样,“访”做动词,其主语应是太尉所派的人,“乃”的主语应是前面的“之”,在该句可理解为他,“妻”在该句中临时活用为动词,它的主语应该是太尉。此外,词类的活用,句式的变化,文化的理解等都可以相机点拨,还可以通过与课文相关内容的联系,相互生发,打消学生学习文言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利用《语文读本》里的文言文,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烛之武退秦师》里提到晋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原因是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后来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秦穆公和郑国结盟并派人帮助郑国,面对子犯提出攻打的请求,晋文公却说:“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晋文公否定了子犯的请求,反复说明自己和秦穆公的关系,在这里,郑国为什么对晋文公没有礼貌?晋文公和秦穆公是什么关系?两人为什么能联合起来?这些问题可以联系到语文读本选篇《晋公子重耳之亡》来解答:晋文公原来的身份是晋公子重耳,一度受陷害过着流亡的生活,“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他路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拒绝礼待重耳,这就为以后晋国攻打郑国提供了理由。后来重耳又流亡到秦国,秦穆公不仅礼待他,而且将女儿嫁给他,是为“秦晋之好”,秦穆公还出兵护送重耳回国并帮助他登上国君的宝座,这些足以证明两人的关系不同一般。
此外,在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文言字词句意思和用法后,可联系语文读本选文《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加深对于一些文言词句的理解。比如文言词语“贰”“既”“尝”“夫人”等,文言句式“何厌之有”“君何患焉”“敢问何谓也”等。
利用自己的学识写一篇文言小短文,将其与课内所学联系起来。例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在教过《劝学》之后,让学生解释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词,并说明这段文字的意义:
驽马与骥邂逅于途,就而请于骥曰:“愿受教于先生。”骥曰:“吾,神马也!生而利足,一日而致千里,飞度关山,横绝大漠,虽风雷不以疾也。王者锲石镂金,为吾图形,是以名彰天下。汝,负舆物耳!寄身于槽枥之下,拖命于奴隶之手,羸我力,跬步难行。虽学,终朽物也。今乃不省乎已,而欣欣然欲学于余,甚矣,汝之不知也!”驽马曰:“君过矣,勤学而好问者,虽寓必明,吾生虽驽钝,独不能有寸进乎?何拒人之甚也!”
越明年,二马复遇,相逐于野。向之驽马,今之骐骥也,而昔时以“千里”自诩者,望尘莫及焉。
教师自己写一段文章,创设特定的文言学习情境,将一些已学习的重要文言词语放在里面,既是对旧知的温习,更是以旧知为条件在新的情境下的运用,必然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