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万宁市万宁中学 周 帅
所谓“三案”,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教案、学案和练案。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周密安排,突出重点难点,体现学科素养;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的知识框架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练案,又称巩固案,一般以练习题为基本模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延伸。
“三案教学”就是把互相独立教案、学案、练案三个个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的教学流程。而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三案教学”流程,依赖传统课堂教学的40分钟“满堂灌”“通篇讲”是不足以达到要求的。为此,笔者设计了“30-5-25-10-20”的三案教学模式。以下为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操作以及显露出的问题及其反思。
课前预习是提升学习效果必要的手段,其解决的是预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预习,需要多长时间预习等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前预习,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学生遵照老师的口头要求,看看课本圈圈划划了事。走马观花式的预习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无法建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必须依据课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合理问题,编写预习学案。笔者建议提前一至两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该环节是“30-5-25-10-20”的三案教学模式的第一环节,即“30”。
在笔者看来,预习学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熟悉教材,理清线索,掌握基础知识,明确重难点,构建知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对预习学案的编写必须要遵守系统性、渐进性、启发性三大原则。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一课中就曾设计如下:
(1)背景: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①法兰西共和之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8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②法兰西历史的发展进程,就是____与_____斗争,最终确立 体制的过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____年颁布。第一,内容。①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____掌握,____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②立法权归于由___和____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第二,影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______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_____的确立和巩固,为______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较为简单,学生独立完成难度很小。但基本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教材,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准备条件。
在基本掌握基础知识后,笔者设置了下列材料和若干问题:
材料: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保守势力抬头,国民议会中一度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统治。但是,这些人中,有些希望波旁王朝复辟,有些拥护奥尔良王朝,还有些要求拿破仑家族的人当皇帝,互相争吵不休。经过反复斗争,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问题一:根据材料,你认为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有何显著特点?
(艰难、曲折)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法兰西共和之路出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法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另外,教师在设问的同时要考虑到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需要设置一些具有较高思考价值、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启发性问题:
材料:有人将英国“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比喻为“餐桌上众人换了座位,君主保住了自己的椅子但不再是主座”,将法国大革命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比喻为“餐桌被掀翻,君主不但椅子没了连自己的命都没保住”。
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上述观点?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较为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较为强大,封建君主只能以妥协的方式让出权力来保留君主的地位;而法国的封建主义势力十分强大,法国的资产阶级力量与之势均力敌无法妥协,必须要推翻封建制度才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问题四: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认识。
(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应适应国情,等等)
在本课的学案问题设计中,先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材料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深入学习。存在问题通过老师课堂上的精讲探究来解决,再通过练案来巩固,体现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问题设置环环相扣,从简单到复杂,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挖掘课本,体现了渐进性的过程。同时,三案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充分“质疑”,在解疑的过程中启发新的见解和思维。
该环节是“30-5-25-10-20”的三案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即“5”。教师利用课堂的前5分钟检查学生学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存在何种问题,对哪些知识点存在疑虑,哪些问题解答有误,并分析其发生错误的原因,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通过上一环节,教师基本上了解清楚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本环节主要用于解决学生还未掌握的或存在的问题。本课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可在这一环节进行突破,大约用时25分钟左右。本环节可以采用学生分小组讨论的方法,选举代表发言。小组规模的大小、展示的方式依教学内容、学生认知水平情况而定。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对所讨论问题已有了初步认识,合作探究有利于不同意见的充分交流,加深理解。教师主要充当组织者、观察者、点拨者的角色,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一同融入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去。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问题所在和问题原因,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和难点,最后进行点拨提示、归纳总结、升华课堂。
当堂检测是迅速将所学知识固化的最有效的方式,该环节利用课堂的最后10分钟来完成。检测题要重点落实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兼顾重难点。当堂检测的容量不应过大,以“5-8道选择题+1道材料大题”的配置为宜,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情况而定。检测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检查,了解学生本节课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向。
课后训练,是学习增效的一个主要途径。课后训练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应富有弹性。课后训练通过练案来完成,练案的问题设置切勿与学案、当堂检查重复,容量和难度都应适当提升,并要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延伸。笔者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的练案中就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进行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途径菲律宾时,武装干涉菲律宾宿务岛上土著部落事务并企图将该岛变成西班牙的殖民地,最终被杀死在岛上。现在在当年麦哲伦死去的地方,伫立两座纪念碑。一座是麦哲伦,碑上写着“他是勇敢无畏的航海家,人类社会因他而得到巨大飞跃。”另一座是杀死麦哲伦的土著部落的酋长,碑上写着“他用鲜血捍卫了故土的尊严,人民将永远纪念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观点的看法。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麦哲伦率队进行环球航行,是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伟大壮举,证明了地圆学说,推动了原本割裂的世界各地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从民族史观的角度来看,麦哲伦的行径充斥着殖民者的罪恶,当地土著部落的酋长是在捍卫自己的故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这道题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同时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整个“三案教学”模式中,学生经历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认识的过程,学习知识更加系统化、深入化。
在笔者践行“三案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问题。例如,课前预习环节无可避免地存在各科“撞车”“抢时间”的情况。新高考下,学生要学习的主要科目多达9科。即使是水平达标测试结束后,剩下的科目也有6科之多。若平均每科课前预习需要的时间为30分钟,那么一天至少得有180分钟,也就是3个小时的时间来自主学习。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在当前教学情况下几乎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统筹规划,统一各科教师的意识,编写三案尽可能地精炼、实用,既能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又能够保证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这就对教师队伍从大局出发、团结协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当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需要教师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三案教学”中如何兼顾各班、各小组、各学习主体之间差异性,做到均衡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种途径进行解决:一是针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群体编写符合其认识水平的学练案,制定不同程度的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标准多样化,尽量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二是组建学习小组要注重科学化。笔者曾尝试组建“A1+B4+C1”的学习小组,即以一名基础较好的学生牵头任组长,搭配四名基础尚可、能力稍微欠缺的中等生和一名后进生。以前带后,以后促前,整体发展。同时小组内部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水平进行明确的分工,收集资料、罗列观点、研讨记录、代表发言、分析总结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
“三案教学”这一模式自提出到推广,有所争议,但也有所成效。总而言之,教师在使用“三案教学”模式时,必须科学合理设置每道问题、每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研讨、探究,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教育是不断完善的,没有最完美的教学模式,只有更科学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探索,深入实践,踏实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