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康园幼儿园 王礼林 李 莹 计盼盼
皮亚杰强调“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的,没有了材料,就没有了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是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媒介,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材料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直接影响到幼儿能否有主动参与的兴致。我园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运用区域材料的动态化投放策略,是区域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出发,及时地调整游戏材料,在内容上可以适当地删减、添加与组合。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丰富越好,有时过多的材料反而会束缚孩子的思维,这时候教师就应考虑删减一部分材料,让材料保持新鲜感,为幼儿建立新的挑战。
例如:中班数学区游戏“图形拼搭”,最先我们提供了颜色和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图形,以及一个贴有各种图形拼好的作品,如房子、大树、机器人、乌龟等,幼儿可以根据提供的范例进行拼搭图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已经掌握了多种图形拼搭方法,这些范例对幼儿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甚至是对幼儿想象力的一种束缚。于是我们删减了拼图的范例(图1),同时提供了空白的任务单(图2),幼儿可以自由地进行创意拼搭。调整后,幼儿又重拾了对游戏的兴趣,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图1:范例
图2:空白任务单
当原有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而材料本身尚具有开发、利用的空间时,教师可以策略性地添加新材料,重新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例如:中班科学小制作“小电影”,调整前的投放材料有:一次性筷子、双面胶、动物图片、空白纸和记号笔,目标是在科学制作的过程中感知视觉暂留的科学现象。在游戏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材料过于单一,孩子的绘画时间过长,不利于幼儿的操作和探索。于是我们对该材料进行了一些调整:采用直接打印好的彩色图片,增加了动物图片(图3)、金鱼和鱼缸(图4),红、黄、蓝等多种颜色的图片(图5)。经过调整,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了,在图片种类增加的基础上,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要制作的小电影,制作好之后能自己转动感知科学现象。
图3:小鸟和笼子
图4:金鱼和鱼缸
图5:多种颜色
当幼儿对游戏材料已经非常熟悉而失去兴趣时,如果将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幼儿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游戏情境,出现新的活动内容。
例如:中班美工区折纸活动中,投放的材料有各色手工纸和折纸步骤图,经过观察,我们发现选择折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是幼儿对折纸已经不感兴趣。因此对该材料进行了调整,除了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折纸步骤图外(图6),还将手工折纸与绘画的方式相结合(图7),幼儿在完成折纸后可进行自由装饰,增强了幼儿对手工折纸的趣味性。
图6:热带鱼步骤图
图7:折纸与绘画相结合
当游戏材料的玩法过于单一,或者材料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教师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游戏的难度,同时让幼儿参与到材料玩法和规则的调整中来,从而生成一些不同的玩法和规则,赋予游戏新的生机,重拾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例如:大班数学区游戏“瓶盖大作战”(图8),投放的材料有游戏操作板,红色、蓝色两种颜色的瓶盖各10个,上面标有1~10的数字。游戏的玩法是 “比大小”,首先将瓶盖全部朝下放在游戏板上,自由决定是玩“比大”还是“比小”,如果是“比大”,则拥有数字大者就可以将小的拿走,然后剪刀石头布决定谁先翻瓶盖,最后赢得瓶盖数量多者获胜。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开始学会记住瓶盖的摆放位置,游戏一开始就翻开最大的数字。久而久之,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游戏玩法。于是几个孩子在一起进行了讨论,原来他们对游戏的规则进行了调整:首先是两名游戏者相互为对方放瓶盖(图9),防止幼儿提前记住瓶盖的摆放位置;其次是将“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换成了“比大小”的方式。于是,我就将他们的规则在全班进行了推广,看到自己制定的规则运用到了游戏中,极大地增强了孩子们游戏的兴趣。
图8:瓶盖大作战
图9:互相为对方摆放瓶盖
例如:大班数学区“牌牌乐”游戏,投放材料为各种自制的实物卡片牌,最开始只有一种玩法“比大小”,时间一长,玩的人越来越少。通过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们发现孩子们觉得游戏的玩法太少了,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我们就组织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牌还可以怎么玩”。经过讨论,他们给该游戏增加了三种新的玩法。玩法一为“小猫钓鱼”(图10):两名或多名幼儿平分纸牌,轮流出牌连成串,遇见相同牌即可连成串收回。玩法二为“配对”(图11),三人或四人合作游戏,轮流出牌,发现自己手中与他人手中的牌数量一致,就立刻按响抢铃,抢走对应的那张牌。最后,拥有牌数多者获胜。玩法三为“凑数”:幼儿平均分牌,各抽取三张牌做为公共牌,如定好凑4,则轮流出牌与公共牌相加或相减得4,即可收走那张公共牌,最后看谁得的牌多。经过调整后,“牌牌乐”现共有四种游戏玩法,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图10:玩法一“小猫钓鱼”
图11:玩法二“配对”
例如:中班数学区“笔盖找家”游戏(图12),玩法是孩子们根据笔盖上的实物数量找到相对应的笔。幼儿在操作时,开始一直是对比着笔盖与笔身上的数是否对应,大部分都是对的,只有到数字比较多的时候会出现错误,比如四个猴子和五个香蕉盖在了一起,但很快就能发现错误,并且进行更正。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游戏的难度过低,对孩子来说不具有挑战性。因此,我们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笔和笔盖,增加了点物对应和点数对应,还提供了计时器(图13)和记录单,并设计成一个闯关性质的游戏材料,三关难度逐一递增,速度最快、正确率最高者为胜。在游戏中计时器起到两种作用:第一种是幼儿自己记录完成的时间,然后每周评出游戏冠军;第二种作用是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笔盖找家,锻炼幼儿快速对应的能力。通过材料的调整,不仅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还增加了游戏的紧张感,幼儿的专注力也提高了。
图12:调整前的游戏材料
图13:调整后的游戏材料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因此,区域活动的投放材料要有一定的目标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相应的材料,同时还要将发展目标体现在各年龄班的区角活动中。
例如:同是建构区,小、中、大班投放的材料是不同的。小班投放的是大块的、轻巧的、软质的、安全性高的软积木,同时加入洋娃娃、毛绒小动物等,引导幼儿进行围拢、平铺、垒高的搭建技能,以及“我为小动物建房子”的情感体验。中大班投放的是木制的积木、易拉罐、纸杯、纸板、纸盒等建构材料,以及小树、房子、汽车、标志等场景材料。中班重点引导幼儿发展垒高、架空、下穿、连接等技能,并能结合搭建主题,如:各种各样的桥、我们的小区(图14)进行场景式搭建。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有目的搭建,投放“我要搭建”的计划卡(图15),引导幼儿事先设计好自己要搭建的图纸,选择好将要使用的材料,小组合作进行有目的搭建。
图14:中班主题搭建
图15:大班建构区计划卡
例如:同是数学区游戏“急智快手”,投放的材料有操作板、响铃、自制的数字(颜色)和形状骰子各一个,以及36张自制的卡片,玩法都是根据两个骰子的组合找到相应的卡片,谁先看到按下响铃,可拿走该卡片,最后拥有卡片多者获胜。中班和大班幼儿数学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因此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提供的卡片只有颜色和形状两种特征,重点是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颜色和形状。到中班下学期的时候,自制卡片的内容调整为10以内的数字(图16);而到了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发展目标已经不满足对数字的认知,所以卡片上的内容又调整成了6以内数字的加减(图17);到了大班下学期,卡片上的内容会调整为10以内数字的加减。
图16:急智快手(中班下)
图17:急智快手(大班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选择生动、有趣、可操作性的材料,依据实际情况投放区角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欲望,推进其探索的意识,让材料来影响幼儿,让材料的投放具有动态性和目标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区域材料的动态化投放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幼儿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游戏玩法和规则的制定中,让幼儿成为游戏的真正主人,再根据动态化投放策略适时地调整区域材料。
[1]姚明敏.区角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J].幼儿教育,2008(3).
[2]靳洁.区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策略[J].学前课程研究,2008(5).
[3]陈云.区角材料投放的有效策略[J].幼教天地,2013(6).
[4]周宁.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策略[J].幼教天地,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