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鹏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一七队,云南 曲靖 655000)
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Ⅴ)、昌宁—孟连褶皱带(Ⅴ3)上的临沧—勐海褶皱系(Ⅴ32)。成矿带处于Ⅱ4勐海二级锡、(钨、铋)预测区。历经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等各期构造运动,以及长期持续沉降的浅海环境和板块构造作用(多是裂谷深断裂活动)形成了本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为后期岩浆活动提供了较好的运移通道。
从布朗山锡矿(化)化体分布规律看,矿床严格受岩浆岩体控制(图1),根据矿床特征,其成矿作用控制因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岩浆因素:据光谱分析资料,布朗山岩体含锡一般10ppm,部分达20ppm~30ppm,少数可达100ppm,可属含锡花岗岩。而从区域上看,岩体围岩(澜沧群南勒组、巴夜组)含锡背景较低,在克拉克值之下,很难提供锡矿物质来源,因此,花岗岩是矿区成矿作用锡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为成矿母岩,并为成矿元素活化迁移提供了热力、动力条件。
(2)围岩性质因素:布朗山锡矿与角岩关系密切,而以黑云母角岩矿化具工业意义。分析其原岩,可能为云母片岩类,硅质含量低,易于发生蚀变、矿化作用,形成锡矿体。而长英角岩,黑云石角岩原岩可能为石英片岩,长英质岩石类,硅质高、较为隋性,蚀变不强烈,也不易发生锡矿化。因此黑云母角岩是锡矿质的富集体。围岩条件对矿化的部位起着重要作用,是矿区成矿的主导因素。
(3)岩体接触带构造因素:矿体、矿化点分布范围内,岩体侵入接触破碎带构造十分明显,这一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给矿液运移提供了较好的通道条件、聚集场所。
(4)蚀变因素:布朗山锡矿的蚀变作用不同于三江成矿带上各锡矿体的蚀变,就和邻区锡矿(孟宋、西盟)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该区的蚀变种类简单,以钾长石化、绿泥石化、硫化物化为主;云英岩化、硅化、黄玉化有弱的显示。和锡矿化关系密切的电气石化、萤石化等蚀变在矿区无显示。
钾长石化主要发育于花岗岩和混染花岗岩中,是造成花岗岩成矿元素富集的主要蚀变作用。蚀变作用由北至南逐渐增强,成矿元素随交代作用由北向南富集。绿泥石化、黄玉化、硫化物化发育于黑云母角岩;云英岩化、硅化作用于花岗岩和围岩中,但不发育,呈细小脉状产出,形成不具工业意义的细小含锡石英脉体。
(5)热变质因素:热接触变质作用是矿区又一主要成矿因素,几乎所有矿体、矿化点都与之有关,且非常密切,矿体本身就是一角岩体。从矿石结构构造锡石粒度特征看,也显示了角岩结构特点,说明角岩化有助于矿化。
图1 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锡矿成矿地质简图
综上所述,布朗山锡矿的形成主要是花岗岩、围岩的性质、接触破碎带、变质作用四大因素作用的结果。当布朗山花岗岩由北向南上侵时,由于钾长石化作用,矿液逐渐运移到花岗岩前端,并贯入、侵入接触破碎带发育地段,在热接触变质作用参与下,发生了锡矿化,形成了布朗山独特的高温热液锡石—硫化物角岩型锡矿。
另外,部分含矿热液随脉岩体、侵入围岩中,形成锡石—石英脉型小矿体。
(1)土壤化探及重砂异常是找矿的有效标志,大量资料表明,布朗山花岗岩体的南面外接触带的含锡高于其他地段的岩石。如矿区几条剖面光谱资料在接触蚀变带Sn的含量10ppm~100ppm,100ppm以上较多,高者达500ppm,已发现的锡矿体及锡矿化体都在异常带范围内。
(2)花岗岩的接触蚀变带是找矿的主要方向。布朗山花岗岩体的南面外接触蚀变带是主要含矿地带,现已发现的锡矿体及锡矿化点都分布在此接触带内,锡矿化作用沿接触带进行,矿化的岩石主要是黑云母角岩、绿泥石角岩。主要矿体Ⅰ、Ⅱ号矿体就产于黑云母角岩和绿泥石角岩中。
(3)褐铁矿风化壳(铁帽)是直接找矿标志。褐铁矿风化壳是由一些富含黄铁矿和其他硫化物的黑云母(绿泥石化)角岩,绿泥石角岩风化后的产物,锡石—硫化物角岩型矿石风化成褐铁矿,变为锡石—褐铁矿型矿石,从已有资料看褐铁矿型锡矿石品位较角岩型矿石富,因此,褐铁矿是直接找矿标志。有些黑云母角岩中黄铁矿和硫化物含量少、风化后形不成铁帽,地表出现的是一些土褐色、褐红色、土状物质,但也是矿化的一种标志,是寻找角岩型矿石的间接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