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生家长,你们好!
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学校为你们特意举办的新生家长会。从今天开始,学校和各位家长将共同承担起教育你们孩子的重任。教育好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既然是共同的责任,又那么复杂,很需要相互之间的主动配合、理解、支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学校无论是师资水平、各项管理都已经很规范,具备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条件。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不匹配、不和谐,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这种不合拍、不匹配、不和谐的情况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家长,也不能都推给学校。今后只要我们之间多理解、多沟通、多配合,就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也是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话的主要目的之一。
我们新安江第二小学有着21年办学历史,其前身为新安江东区小学,21年来,学校从小到大,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取得不少辉煌的业绩,获得了许多荣誉。多年来,多次严州中学的高考、新世纪实验学校初一新生的第一名都是我校走出的学生。今年备受家长关注的新世纪实验学校初一招生我校考入学生40名,其中全市总分第一名就是我校六年级毕业生朱遇安同学。我校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人们称之“出人才的学校”。但目前我们学校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小,学生活动场所有限,教室相对也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活动,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安全,这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矛盾与困难,目前我们在极力争取学校的扩建和改建工程早日开工,但一时还是很难到位的。接下来我就与各位家长谈谈教育孩子的问题。
因受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由于孩子少,好几代人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几代人未能实现理想也希望在这个孩子身上出现奇迹。由于期望太高,导致出现了宠爱和高目标的双重矛盾。一味地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总是想自己的孩子每次班上考试分数都是第一,因为每次第一名只有一个,是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每次考试都要第一名也是没有必要的。对孩子的学习目标要求要现实点,从孩子的实际和起点出发,要关注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了多少,进步的速度怎样,懂事了多少,身体强壮了多少。孩子的成长是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能只看重考试分数,不能只重视智力开发。要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早就有人说过“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质不好使危险品”。我们要培养的是身体健康、品德高尚、学习努力、爱国爱民、有理想、有担当、活泼的孩子。
培养孩子一定要从正道出发,“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孩子就应该从培养善意、道德、规范出发,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会主动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如果过早地在孩子心目中灌输不道德,邪恶的阴影,学生成人后很容易走上歧途。如曾经有家长认为“孩子需要表扬,不能批评,教师不能批评他的孩子”其结果导致孩子心灵很脆弱,因为“宽严相济”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法则。犹如有家长对孩子说:“在学校里你不能吃亏,不能受人欺负,就是打架也一定要打赢,医药费我会掏”,从而导致该学生从小暴力倾向膨胀。因为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不仅容易爆发校园欺凌事件,而且长大后是很危险的,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你要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一辈子与监狱打交道。这样的例子在我从教三十年的生涯中见得太多了。有时我就明确告诉家长你这样怂恿下去,你的孩子以后定会怎样,后来事实果真如此。其次,孩子的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孩子只有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才能全面发展。一些家长总是埋怨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其实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学校布置的作业量是有规定,不会很多的,很多时候学生作业做得很迟,多数是这部分学生做作业的习惯不好,如作业时注意力分散,动作慢,做做停停,没有家长监督就不自觉等。习惯哪里来?一是家长的示范;二是过程的监督;三是规范训练。最后,责任心是学生成长的法宝。“80后”“90后”多数已走向社会,遭非议。很大一个问题是责任心的缺失。导致“啃老族”“丁克族”“月光族”的产生。再如,日本某些学校的校训是“把每件事做到底”“尽量不麻烦别人”等,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如日本还有很好的“挫折教育”“忆苦教育”“毅力教育”等很值得提倡和家长们的借鉴,但前段时间宣传的虎妈狼爸的做法我不赞成,宣传可能也有水分。学生习惯的养成和责任心的培养关键靠家长行为示范的耳濡目染影响和家长有意识创设环境和机遇。
隔代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按照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一个人最容易在第三代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我国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特别喜欢孙子孙女,也很愿意带孙子孙女,他们带小孩的最大通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底线的溺爱。因此往往容易搞得孩子为所欲为,连父母都插不上手。孩子一旦有了为所欲为、不听教诲的毛病和性格,就很难融入群体,甚至性格孤僻,喜欢伤害他人。我专门了解过一位学生的爷爷,他比较有文化,家庭条件也不错,对带在身边的孙女特别宠爱,他告诉孙女“谁要是动到你,你就高声叫起来”,其目的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结果同学们知道她有这个毛病,就特别喜欢逗她、动她,引起她高声大叫,其他同学在边上笑。而谁动到她就向爷爷告状,结果班主任仔细一查,没有什么事,只是同学间的玩闹。有一次这位学生还跑到我的办公室,向我反映同学要动她,我通过深入了解后才找这位同学谈:“只要你改掉同学一动到你就高声大叫的毛病,同学就不会随意动你的,再说稍微碰你一下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之后她真的改掉了这个毛病。我还遇到过一位外婆,她无原则地袒护外孙,只要她外孙犯点错,与同学闹点小矛盾、不做作业、不守纪律等,教师只要批评一下,其家长就都赶到学校怪教师,怪同学。常说教师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行,学校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同学这也不是那也不行。结果是这个学生在班上很被动、被孤立。他埋怨外婆“神经病”。由于方法不对,导致吃力不讨好。目前隔代教育的弊端要想很快消除是不现实的。但为人之父母,一定要尽量自己的孩子自己带,自己教育看管孩子。即使难以做到也要尽量挤时间与孩子多接触,多相聚,减轻隔代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在此我想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尽量少应酬、少参与不健康的娱乐,改掉一些不良喜好,多陪陪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亲情是不可替代的。
孩子上学就意味着又融入一个新的群体,这个群体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组成。它有别于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家庭氛围,也不同于幼儿园的群体,幼儿园孩子小、人数少,成长要求在各方面也不同于的小学要求高。因此家长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所有的责任都是学校,学校里发生的事全有学校负责”,如有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校的责任是有法律规定,学校的功能也是有限,很多同学间和自我行为中发生的事学校承担不起责任,只有学校管理无误,很多责任必须有家长来承担。因此一旦发生不测,一味都推到学校也是没用的,要明确自我责任。其次,学习只是承担一定时间一定场所的监护责任,教师不是孩子的监护人。学校是一个人员集聚的场所,学生间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是经常有的,也是天天发生。曾有家长对我说:“校长我真佩服你们老师,我们一家六口人围着一个孩子都没办法,你们一个老师要管四五十个学生可真不简单”。我们在座的每位家长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经历,难道没有与同学发生过矛盾,没有与同学动过手,自己没有过违规违纪的行为?因此,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主动承担起监护责任,未成年人造成对他人伤害,监护人要主动承担起赔偿责任,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反之,被伤害一方也要冷静,对方毕竟是未成年人,没有承担民事和刑事责任,尤其是小学生还处在“没肝没肺”,很少是有恶意的,多数是有玩笑或玩笑过头引发的,因此就要体谅对方,就事论事,及时处理为妥。如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因玩笑闹大与同学发生争执,结果抓破了对方同学的脸皮,学校把情况反映到我的朋友,他马上购置了礼品,带着孩子上对方家里赔礼道歉,结果到了对方家中,双方家长还没说上几句话,对方家长气还没消。两个孩子已在阳台上有说有笑,搞得双方家长很尴尬,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教育好孩子是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多方合作活动,要想取得好效果关键要发挥合力作用,有效沟通,互通信息,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可以说,多数表现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家长与学校、教师联系、沟通、交流比较多和比较成功的。多数表现不够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校表现关心不够,了解不够与教师联系、沟通、配合不够。如孩子有过从家长钱夹子等拿钱的不好习惯,多数是由于第一次拿钱时没有被及时发现或事后教育不够或教育无方而引发的。孩子喜欢说谎,往往也是从第一次说谎没有被揭露发展而来的。因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功能各有长短,需要互为补充。如学校教育主要承担知识教学的责任,家庭教育主要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如学生在学校了犯了错学校是不可以体罚,但家长知道后在家里适度的体罚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在家里犯错,家庭教育无效可以借助学校教育平台,如在家里不好好完成作业可以告诉老师,要求老师采取一定的措施等。为此,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把学生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及时告诉对方,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双管齐下和无缝对接。长此以往,学生就没有了欺骗家长、欺骗教师的机会,即使无意中犯了错误也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纠正与教育。孩子犯点错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和处理后的正确引导。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最高理想就是为孩子成长创设“既宽松又严肃的成长环境,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花了这么长时间,说了这么多话,目的只有一个,为的是在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下教育好孩子,教育好下一代。目前孩子教育面临着“三独”挑战,即家长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教师也是独生子女。如何破解这一挑战,需要家庭、学校、教师、社会来共同努力,在这里不想展开。家长们,今天是新生第一次家长会,在以后家长会上学校每次都会安排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内容,希望家长能如期参加。孩子教育重于泰山,希望我今天所说的能成为家长和在场教师的共同行动,成为互勉互进的动力。
谢谢各位家长,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