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立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相同主题不同体裁文本的分类鉴赏;相同内容不同形式文本的有机整合;原著与课文的对比欣赏……通过这些途径,既能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拓展知识眼界,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二十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将会使其受益终生。但现实是很残酷的,手机、平板,已经吸引了孩子全部的注意力,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孩子寥寥无几。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呢?我想,首先就是要立足课堂,合理利用现成的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而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相同主题不同体裁文本的分类鉴赏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船长》,以生动的细节打动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哈尔曼船长的高大形象。我带着孩子们一起体会环境的衬托作用,感悟标点的表情达意,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朗读、体会、想象中,哈尔曼船长的形象愈发丰满,跃然纸上。这就是小说的魅力。
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我将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歌《啊,船长,我的船长!》引进了课堂。这是一首为悼念林肯而写下的著名诗篇,它的基调是悲壮的。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带领着美国人民渡过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废奴斗争这一段艰险的航程。自由读、齐声读、配乐读,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朗读越来越动情,情绪越来越饱满,心与声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震撼人心。
同样写的是船长,但体裁不同,描写手法不同,我们采取的学习鉴赏的方法也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文本的喜爱。于是,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惠特曼的《草叶集》就成了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目。
二、相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有机整合
相同的内容,在表现的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相对于单调的白纸黑字来讲,电视、电影、歌曲等音像资料直观、丰富、绚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往往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利用这个特点,将其作为诱导,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到书本上来。
《詹天佑》《钱学森》等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对主人公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影视资料就能够弥补这个缺憾。有选择地将电影或纪录片的片段引进课堂,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演绎,精准的旁白,都能给孩子带来全新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感悟人物精神。当出现留白时,孩子们的求知欲最为旺盛,这时,再将他们带进文本,带进那些名人传记时,阅读的激情就被瞬间点燃了。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现代诗歌,与彭丽媛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在朗读与吟唱的过程中,对比、欣赏、感悟,去寻找现代诗歌与歌词的相似之处,从阅读上升到练笔,也是个不错的着力点。
三、原著与课文的对比欣赏
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有好多的课文来源于名著。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等等。相对于原著来讲,课文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但是一经改编,往往将原著中的许多精彩描写淡化了,反而失去了值得咂摸回味的余韻。
在《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对于白骨精的描写就是简单的五个字“美貌的村姑”,而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的:“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相比较而言,课文的寥寥数字未免单薄了些。于是,在教学中,我就将原文引进了课堂,让孩子们在读中比较,说说自己的读后感。无一例外,他们都认为原文从五官到体态到声音全方位立体地刻画出了白骨精的“貌美如花”,更加衬托出了她的“心狠手辣”,更富有可读性。
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不止一处,孩子们满怀兴趣地翻开了原著,开始了比较阅读。这就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当然,可利用的资源有很多,整合的方法也不少。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将课外资料与教材有机整合,既能提高写作能力,又能拓展知识眼界,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前黄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