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些要求都在告诉教师,阅读教学要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让学生时而潜心会文,时而交流碰撞,时而品味推敲,时而表达见解,时而探幽发微,时而展示自我……
下面以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阅读教学中,如何注意动静结合。
一、阅读品味时的动与静
阅读品味是吸收与倾吐统一的过程,要在静中吸收内化,动中倾吐外化。学生首先要潜心会文,输出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品、作者的生活经验进行兑换、交汇,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然后再把自己的阅读心得言语化,或通过语文活动表现出来。
教学片段回放:
大屏幕出示《第一次抱母亲》的片段: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师:同学们!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场景,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圈出你体会深刻的地方,在旁批处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片段,教师巡视辅导。)
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生:两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第一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为了换床单,第二次抱母亲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
师:嗯,说得真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两种不同的目的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课文)
师:还有同学发现这两次抱母亲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处抱母亲写得相对简单,只写了“我”的动作;第二处抱母亲写得更加具体,不仅“我”的动作更细致,还写到了“母亲”和“护士”的动作,这样写让整个场景更感人。
师:谁来选择其中一个人的动作读出你的感受?
(在这个环节,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这一片段,学生在“静”中品读课文,加深体悟,又在“动 ”中畅所欲言,深情诵读,一动一静之间,情感浓郁,诗意绵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圈划出体会深刻的地方,写出感受,便是“静”中有“动”;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时,其他同学必定在心里体会这片浓浓的深情,这便是“动”中有“静”。
二、阅读反思时的动与静
阅读反思主要是对文本的思路、主旨、形式等进行全面的思考,用个性化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在肯定中怀疑,在怀疑中批判,是“俯视式”的阅读过程。阅读反思时,有“温故知新”的纵向迁移之“思”,有“举一反三”的横向联想之“思”等。在这一过程中以静心动思为主,相机展开讨论交流。
教学片段回放:
师:你们像这篇课文的作者一样爱自己的母亲吗?
学生们点了点头。
师:大家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你们能凭自己的真情实感再帮作者修改一下这篇课文,使这篇课文中的母子情更深更浓吗?
学生表示没信心,但老师依旧鼓励他们,让他们试一试。于是,学生便在“静”中观照课文,试图修改《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结果,很多学生给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有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觉得课文中“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这句话不够真实。因为我觉得抱母亲应该轻轻地、缓缓地抱才对,哪能那么冒失,都要摔倒了呢!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抱母亲: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慢慢地使劲,直到能平稳地将母亲抱在怀里。
在这样不够成熟却十分纯真而大胆的修改的“动”中,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自信,也让学生渐渐地摸索到更贴切地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阅读创造时的动与静
阅读创造是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感悟和新异的结论。首先学生要细心探究,潜心构思,然后进行推理论证,发表观点,展示自我。一静一动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超越了文本,形成了富有创意的见解,在“动”中展示自我,完成创造,加深对课文的体悟和理解。
教学片段回放:
(学生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1.通过朗读,大家能够感受到,作者是深爱着她的母亲的,“抱母亲”正是这种爱的最好的表达。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对于母亲的爱,哪一次表现得最好?是怎么表现的?
(播放音樂,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回想往事。)
(引导交流)
生1:有一次,我给妈妈梳头,可是我发现,妈妈居然也有白发了,我说,妈妈,我帮你把白发拔了吧!妈妈说,算了,你长大了,妈妈也就老了。那一次,我特别心疼妈妈。
生2:那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教室里很冷。可妈妈却冒着大雪来给我送衣服。我看到妈妈的时候,她头上、身上都是雪,鼻子红红的。我让妈妈蹲下来,为妈妈掸去身上的雪。那一次,我觉得我也知道心疼妈妈了。
……
在这一环节中,“静”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课文主题由人及己,内化提升;“动”是实现阅读教学人文性目标和工具性目标的统一达成,富有冲击力。
总之,阅读教学中既不能重“动”轻“静”,也不能以“动”代“静”。要做到“动”“静”交替、“动”“静”有致。让学生在“静”中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并为“动”做好准备,做好铺垫,这样的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活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泗阳县众兴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