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亚
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讨,能够为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先对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改变进行分析,之后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应用予以探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技术得以出现,并成了学校教育中的重要辅助模式。信息技术作为目前最具科学性的技术内容,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更推动了小学科学教学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做好对其教学分析研究很有必要,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改变
从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来看,信息技术环境对其的改变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借助其多元性特征,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具有趣味性,这在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让课堂教学环境变得积极,课堂教学效果会因此有所提升。其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单一的特点,变得多元化、丰富化、高效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得以提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导入效果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让课堂导入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体验性,这对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提升教学导入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角度来看,由于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导入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跟不上,因而无法掌握教学引导环节的关键点。为此,我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导入阶段,能够让原本抽象、复杂的导入内容,以学生看得见、听得清的方式予以展现,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导入模式的理解效果,更调动起了学生对于导入内容的学习主动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蚕的生长变化》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分别为学生播放植物、动物、昆虫的生长变化的幻灯片,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像看动画片一样去了解各种事物的成长变化。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产生兴趣,并能够带着这种兴趣去进行课堂知识学习,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升带来支持。
(二)应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育有限,很多时候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虽然,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再加上大班授课模式下学生数量众多,所以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更好地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信息技术作为最具典型的教学手段,其能够通过对自身功能性特征的发挥,让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具体而又生动,这对于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进行《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对包括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分布进行有效的展示。在展示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随意放大某一部分内容,甚至将关注点集中到某一块骨骼、某一块肌肉,这对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组织具有积极作用。学生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本堂课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增强他们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也实现了小学科学课堂高效目标。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后实践形式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课后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是为学生创造实践空间,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课后实践形式的丰富,由此提高课后实践效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支持。例如在进行《溶解的快与慢》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指导,让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掌握溶解实践活动的规范操作方法,由此强化学生在课后实践环节中的应用性,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课后实践效果带来帮助,也为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改变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还能够为推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发展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師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者,其需要在充分研究学科教学目标、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对信息技术优势的分析,来改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体验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效果,发挥出他们的课堂主体作用,为小学科学学科发展打下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区汉王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