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容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因知识抽象程度较高,使得难度大。这个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操作,在体验中促进数学思考。数学思考是一个过程,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亦是培养学生“四能”的过程,即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以北师大版二上“1米有多长”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
一、引——在认知冲突中激发需求
低年级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在模型建立的初期,学生必然要经历认知上的冲突,才会产生学习需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前面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厘米”,对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具备了简单度量的基本能力,并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表象。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其实已经有了“用尺子进行测量”的初步经验。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层面来说,经验并不代表真正掌握,很多学生对米只有一种模糊认识,只是因为身边确实存在米。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以及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了厘米后,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米”,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什么是米,为什么需要米。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课程一开始,笔者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重温已学的厘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对厘米的认知,明白厘米通常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单位。让学生再现厘米表象、复习测量方法。在激活长度单位表象的同时,引入测量小活动——运用长为1厘米的小棒测量一条较长的红绸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在以“小单位量大物体”的探究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用厘米来测量类似红绸绳这样的较长物体时比较麻烦。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自然而然地触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有没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更适合,量红绸绳更快?这就顺利引出了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這种在动手操作的体验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更大长度单位”的思考,产生了学习“米”的心理需求。
二、学——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认知
实践活动的组织,并非随意而为,需要教师运用科学、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每一环节加以精心设计,以保证每一次课堂组织的实践探究活动都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要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热情,也要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乐趣。
学习米,重点要让学生经历发现米的活动,引发高质量的学习思考。1米的实际长度有多少,学生对此很难有一个准确地把握,长度观念的建立,无法靠教师传递。数学思考的形成,只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获取、累积。
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连一连”“比一比”“想一想”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合作,利用多种感知体验,丰富了自身对米的认知。“连一连”活动,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呈现数轴1厘米、1厘米增加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有效地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1厘米和1米之间的联系。“比一比”活动,笔者让学生横放1米直尺,用手比一比,感受1米有多长;竖放1米直尺,比一比1米在自己身高中的位置,感受1米有多高;借助横比与竖比,把“身体尺”与1米相结合,学生对1米的感受更加深刻。“想一想”活动,笔者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把手里的1米、身上的1米转化为心里的1米,这种内化是对学生数学思考的促进。
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的过程,对米的感受逐步趋于精确、变得敏锐,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并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用——在生活经验中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广泛应用中,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本质,把科学形态的知识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为此,笔者设计了“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
在“找一找”的活动中,笔者让学生找出教室或家里长度、宽度、高度为1米的物体。学生跃跃欲试,反馈:“椅子靠背的高度大约是1米”“电视屏幕的长度大约是1米”“黑板的宽度大约是1米”“家里放玩具的箱子宽大约是1米”等学生通过前文所述的“比一比”活动,将1米藏到两手之间,藏到身体中,又通过这样的“找一找”,将1米藏到身边的物体中。这样一来,将1米这个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的长度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见的物体,加深了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切身体验,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也真正把1米用到了身边的事物中,对1米的认知也进一步加深了。
在“量一量”活动中,学生已经知道,像红绸绳这样较长的物体我们要用米作为单位来进行测量。测量结束,笔者询问学生:“说说这次测量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说:“因为我们选对了工具,所以之前(第一次用1厘米作为长度单位)量得很慢,现在(用1米作为长度单位)很快,之后,笔者再次强调工具的选择、测量的方法及合作的重要性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在课堂,更学在课外。同时,练习中笔者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让学生又一次真正体验到用米作为度量单位带来的便捷性,还发展了学生根据物体长度的大小合理选择恰当单位的思考能力。
引、学、用,三个层面的操作,三种不同的体验,三次阶梯式发展,由操作体验引发动态思考,学生经历了“矛盾—找寻—验证”的数学思考过程。因为操作体验让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因为操作体验让思考更具有价值,也因为操作体验让学生找到了对1米的深刻认知。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