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晓雯 董博翰
摘 要:书序在宋代蓬勃发展,异军突起,体现宋代散文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独特文学性,书序内容包含介绍、议论和记叙,文学性与纪实性并存,欧阳修《伶官传序》、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可谓典型,题材广泛,表达丰富,体式规整。书序的发展折射出宋代学术文化的全面兴盛,展现了宋代包容开阔的文学环境,宋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传统散文体裁新的发展,也成为宋代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即是对宋代书序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的整合研究。
关键词:宋代书序;文体形态;文学性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獻标识码:A
一、引言
在卷帙浩繁、体类众多的宋代散文中,书序这种纷繁芜杂的小文短章往往会被人忽视。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置诸卷首,也可附于文末,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作者概况和资料出处,表达了对作家和作品的态度,也包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讨论。通过对书序的研究可以探寻对应时期宋代文人的散文写作特点。
研究宋代书序目的首先在于增进对书序这一文体的认识,从文体形态和文学性入手了解宋代书序的文学价值,通过研究该文体揭示宋代文学创作背景,折射宋代文人的文学意识形态。从宋代书序的内容反映其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观念。同时,对书序这一文体的研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研究宋代书序的文体形态与文学性可以完善当代文学界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分析宋代书序与当代书序形态与文学性的差异,增进现代书序对宋代书序精华的传承和借鉴;同时也对古文的研究具有比较长远的指导作用。
二、宋代书序文体形态和文学性发展概括
宋代书序的发展与宋代散文的发展紧密联系,宋代散文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正如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代书序的发展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又可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北宋前期、北宋中期、 北宋后期(南渡前后)、南宋中兴、南宋末年,这几个时期的书序发展各有其自身的文学特点。
1.北宋前期
北宋前期,从宋代建立到宋仁宗天圣年间,此时期书序创作受到五代绮靡文风影响。此时文人以徐铉、陶谷、张昭等人为代表,这些作家多是学养深厚的硕儒,善于写骈文,因此为文风自然流畅。代表作品有徐铉的《重修说文序》,其文笔流畅,气势恢宏,名声甚大。在骈体文风行之际,还出现了一些崇尚古道、欲变革文风的文人,代表人物有柳开、王禹偁等。此时书序有用笔精练的特点,在叙述人物事迹时行文也纪大而略小、简约且精当,例如,王禹偁《小畜集序》中“淳化二年,岁在辛卯禹偁自知制诰、舍人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乙未岁,又自翰林学士黜守滁上,得尚书工部郎中。明年十二月,移知广陵。又明年三月,今上嗣位,复以刑部郎中入西掖。咸平二年守本官知齐安郡,年四十有六”[1] 没有一字是多余的,此书序用词精待,让人一目了然。其次,书序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有极强的叙事纪实性,对人物的出身、籍贯、经历、结局等重要的节点总是交代得明明白白,具有史传文学的特点,例如《冯氏家集前序》中“公讳谧,字某其先彭城人也。唐末避地,徙家寿春。”[2]记叙客观从容、不带褒贬,坚持从理性出发,不涉及社会交际,力避溢美,而无妄之词。
2.北宋中期
北宋中期,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名家比比皆是。其中,以欧阳修登上文坛为始,至苏轼逝世为止,二人相继主持文坛,此阶段的书序亦到达发展的顶峰。欧阳修作为这个时期散文大家,他的书序作品大约有40篇,数量为北宋书序作家中最多者,代表作有《释惟俨文集序》《仲氏文集序》《梅圣俞诗集序》等。欧阳修书序的内容大多是写他人的人生经历,并从中表达自己的慨叹,除此之外还涉及关于宋代诗风方面的内容。在《仲氏文集序》中通过写仲君深藏才华,长时间蛰伏不显耀的原因,来体现他不苟且委屈自己来适应世道的高洁情操,并从中提出天命之问,如“呜呼!语称君子知命。”欧阳修的书序在内容上还较多突出自己报国无门、才华难施的慨叹,还包括诗风方面的内容。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和流露出浓厚的生命意识。欧阳修在其书序上多体现悲剧氛围的生命情绪,语言流畅自然,深厚平实,与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相契合。
北宋中期文坛派别数不胜数,呈现出既分化而又统一的特点,与欧阳修所处文章派不同的苏轼是议论派的代表人物,其书序具备议论派一贯的特点。首先,叙议结合,条理清晰。在苏轼众多的书序作品里,多为先发议论,再由议论转入叙事,而且两者衔接自然,不着痕迹,体现了其“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思想。如《南行前集叙》《邵茂诚诗集叙》《钱塘勤上人诗集叙》《晁君成诗集叙》《王定国诗集叙》《乐全先生文集叙》等篇目均是开篇立论,而后由所发议论引出相关人物和事件。其次是观点明确,立论精辟。《南行前集叙》开篇提出“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4],即为文要发之于心,写胸中之意,不能为作文而造情的观点,开门见山,精简有力。《凫绎先生诗集叙》文中亦是明确指出作者“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5]的为文原则。再次,理据充足,溯古追今。苏轼学贯天人,旁征博引,《钱塘勤上人诗集叙》中由前人翟公之事说到如今欧阳公之高行,并由此引出诗集的作者;《晁君成诗集叙》由张汤、扬雄二人品行名声以及其后代的对比,说明观点,而后引出晁君成并将其与李郃类比,进一步印证观点。《乐全先生文集叙》开篇举了孔融、诸葛亮两人的例子,并由此引出与他们相似的乐全先生,赞扬了先生可与诸葛亮媲美的高风亮节。最后,论证严密,推断合乎情理。《晁君成诗集叙》中首段运用了假设法、因果追溯法等论证方法,层层推导,最后得出结论。《六一居士集叙》中也可见相似的写作手法。同时,因受古文运动影响,其书序语言质朴,不饰华词丽藻,内容切中时弊,更贴近现实。《凫绎先生诗集叙》明显针对今人“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的不良文风,明确了自己“言必中当世之过”的观点。
3.北宋后期(南渡前后)
自苏轼去世后,正值朝局动荡,但书序的创作并没有因朝廷南渡而沉寂,这一时期出现了截然迥异的两个流派:文采派和抗战派。其中文采派的代表李清照继承了欧阳修、苏轼等人改造骈文的成就进行创作,虽其作品大多散佚,但从传世的亦可略窥一二。语言上,文采卓越,平顺流畅。《打马图经序》开篇用典、列锦,用词斟酌,朗朗上口,极具音韵美;形式上,骈散相结,对仗工整。“慧即通,通即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故疱丁之解牛,郢人之运斤,师旷之听,离娄之视,大至于尧、舜之仁,桀、纣之恶,小至于掷豆起蝇,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6]由此可见,《打马图经序》中还保留着属对精工的骈文,但后面自述对打马游戏的喜爱时,用的是散文的句式;内容上,反映现实,表现动乱中的个人命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金石录后序》表达了李清照对丈夫赵明诚的深刻的怀念和国破家亡的悲恸无奈;从《打马图经序》中可以看出战祸之惨状: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状;百姓国破家亡,惶惶不可终日的心境;种种博戏的状况及高下优劣、打马戏的种类、流变与命辞打马的自创等。丰富的内容和大量的信息,这时期的书序不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美学意义,而且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和史料价值,故为后人著述每每稱评或征引,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谈》、周亮工《因树屋书影》、吴衡照《莲子居词话》等。
4.南宋中兴
自绍兴末年至端平年间,南宋散文创作蓬勃发展。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事功派、理学派、道学辞章派等各种散文流派珠辉玉映的现象。
这个时期书序的呈现在内容上以文学表达自我的主张为主,语言上多平易流畅,文章结构搭建曲折回环,呈现出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
朱熹在《诗传集序》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7]曰:“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8]“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9]此处巧用问答,表现了作者的善反思自问文学态度以及人生观。
5.南宋末年
自端平年间至南宋灭亡,国之将亡,南宋的散文发展亦随之走向没落。南宋末年,期间的著名文学家有文天祥、谢枋得、周密、吴锡畴、刘辰翁、陈纪、邓剡、郑思肖、谢翱、林景熙、汪元量等人。南宋末年,蒙元入侵,民族危亡之际,涌现了一大批爱国文学家,他们为挽救国家而从军报国,为感慨时事、抨击入侵者而创作,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郑思肖的《文丞相序》等。这些作品皆慷慨悲壮,感人至深,带有浓烈的爱国色彩。
这个时期的某些书序风格雅趣、平实、逻辑严密,语言较自由、轻快、直白。如《齐东野语》中“务求事之实,不计言之野也。”[10]“虽然,余何言哉?何言,亦言也,无所言也,无所不言,乌乎言。”[11]除此之外,有一部分数量的书序,以叙写个人经历,表明自己对某事件的观点,慷慨悲壮、沉痛异常,体现了强烈的叙事性风格,类似但有别于后世的自传。如文天祥的书序《〈指南录〉后序》,抨击了蒙元贵族及国内投降反叛派,以抒发自身志向。其言语激切,直白顺畅,典雅而不华丽,通篇写了文天祥身处国家危亡之秋,为救国而积极奔走的经历。
三、结语
综上可见,散文在宋代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阶段,作品多、作家多。作为伴生的书序也是数量繁多,但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传道授业为目的带有哲理性,如朱熹的《诗传集序》。
第二,以针砭时弊,论政的具备浓厚时代特征的政论性书序,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之道,暗讽北宋统治者没有戒骄戒躁、防微杜渐、奋发图强。
第三,以记录见闻、阐述事件的笔记文,此种文趣味性、叙事性较强。书序的发展折射出宋代学术文化的全面兴盛,展现了宋代包容开阔的文学环境,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之丰富细腻,也推动了传统散文体裁新的发展,成为宋代散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宋)王禹偁.小畜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2]曾 枣,刘 琳.全宋文(全360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
[3]苏 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7][8][9](宋)朱 熹.诗传集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宋)周 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