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芳
摘 要:在世界国与国的竞争与合作中,文化在当中举足轻重。文章对在华留学生中华传統文化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立足中国现实,恪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研究厦门高校已有的传统文化推广经验,调查分析厦门外国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特点,寻求在更深更广范围内加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创新性对策,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提供有效参考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文化认同;留学生;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49.8
文献标识码:A
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孕育了优秀文化,给予中华文化以自信力,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来华的留学生,“既是中国形象的直接接触者,也是中国形象的直接建构者和传播者”,不同程度地担任着中华文化传播“舆论领袖”[1]的角色。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影响着中国的形象及外国人对中国的态度,甚至可扭转外国对中国情况失真、错位的认识。
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文化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体现在主流价值观的竞争上。中华民族文化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厦门留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外国留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正面影响力,加强对外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在厦留学生概况
厦门是我国最早的沿海经济特区之一,对外开放程度和在华留学生现况较具代表性。现留学生的大学有华侨大学、华侨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这几所学校在办学方针、招生对象、招生范围、专业等各个方面各具特色。
1.办学方针、定位层次分明
(1)学历教育层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有资格招收外国留学生单位,向世界各地招收来华留学的汉语本科生、长短期进修生及海外远程教育本科生,也面向国内外招收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还招收对外汉语教学双学位国内本科生。集美大学是福建省较早具有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侨学生资格的院校之一。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是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学历教学和商务语言培训的。
(2)合作办学。集美大学十分重视与国(境)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美、加、澳、德、意、日、韩、新等20个国家和地区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开展合作办学。厦门理工学院也获得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院校资格,有20多个专业面向港澳台华侨招生。
(3)汉语培训班。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合作办学模式,进行汉语商务口语的教学。
2.招生范围、招生规模差异明显
厦门相对于北上广等城市,高校的数量不多,因为历史上通商海外谋生等原因,在全球接受留学生相对较早、影响较广。华侨大学目前在校侨生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和70多个国家的学生5000余人,是海外华侨华人青年选择来华求学最多的中国高校之一。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建校60多年来,为世界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万多名的境内外学生。目前该校在校留学生有1000多人,他们来自东南亚、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厦门大学为福建“双一流”大学,接受来自全球的来华留学生也达2000余人。集美大学为福建省属高校,有来自泰国、安哥拉等国留学生将近500人。厦门理工学院目前在校留学生有110人左右,主要来自东南亚、非洲、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与华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学校主要进行学历培训不同,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刚开始拓展国外留学生这一方向,面向欧美在华或拟在华从商的商务人员进行教学培训,招生规模相对较小,年均30人左右。
二、推广措施研究
为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各高校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措施如下:
1.课堂推广
除了开设HSK汉语能力课程提高学生中文听说读写能力,还开设了体现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厦门大学开办了中华成语故事、中国书法、中国功夫、初级汉语读写、论语、中国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等课程。
2.校园活动推广,弘扬本土文化
各大高校通过各种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为境内外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形成了以提升中华文化素质为主、多元民族文化兼容的特色校园文化,如举办“风雅中华文化大赛” “经典诵读大赛” “一帮一汇报演出” “东南亚文化节”“印尼夜市”“水灯节”等多种语言文化实践活动,并利用寒暑假组织游览国内名胜古迹,有效地将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农历新年、元宵灯展、清明节系列活动、三月三食春卷、端午节龙舟大赛、中秋赏月博饼活动、重阳节尊老活动等。莲塘的宋江阵、许厝的诗歌、莲前的布袋木偶戏……都是厦门本土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特点研究
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的接受和传播影响大。许多留学生在攻克语言关之后选择学习中医。来自日、韩、泰等国家的“亚洲面孔”曾是中医学院的绝对主力,但随着中医被广泛地接受,欧美、非洲的中医专业留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其中,德国人狄特马在19岁时接触到太极拳、针灸,后从西医转学中医,并考取了针灸医师的执业资格,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的老家开了一家中医诊所,至今已有26年。
二是推广和接受已进入文化自觉时代。之前的留学生多是官方推广,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文化,现在逐步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传统文化影响进一步加深。以前多侧重在中国功夫等,现在更多地接受儒家思想、法家学术、民族心理认同等,从形式认同转变为思想认同。特别是“一带一路”带动了无数人合作共赢。厦门大学土耳其留学生唐强利用业余时间做石材生意,实现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梦。他说:“我六七年时间待在中国,可能是我爱上这个国家了。现在的中国就跟唐朝一样,繁荣发达。”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他来说,是“土耳其蕴藏了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大理石,能够出口到中国卖。”通过自觉了解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研究中国人的喜好,加上对数据的敏感和市场的把控,他运用中国文化使得自己的中国梦风生水起。
三是认同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瓷器、丝绸、茶以及中国功夫等,多是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初步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儒家思想的传播增强了民族心理的认同,从形式上转变为意识形态的认同。唐强说:“中国人与土耳其人很像,为人热情善良,很好交往。”特别是2017年金砖会议在厦门举办之后,土耳其将2018年定为“中国旅游年”,中国的枸杞、茶文化更加深入地进入了土耳其。
四是自觉展示挖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厦门大学德国留学生吴雨翔和美国孟天受邀参加脱口秀节目《世界青年说》并担任常驻嘉宾;土耳其唐强是《非正式会谈》嘉宾,他用流利的中文谈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些节目讨论的话题既迎合了广大年轻人的关注点,又能反映当下社会现状, 利用不同国家代表的发言扩宽观众视野,引导大家思考社会问题。这些节目的播出,使这些代表在中国与自己的祖国均获无数拥趸,将中华文化潜移默化中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对策创新研究
今日之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文化的传播作为交流的重要桥梁,新的环境应有新的策略及创新,才能更有效地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一是提升在华留学生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外国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目前大多数留学生对中国人“尚礼”的品质感知甚微,对传统思想观、价值观理解尚浅,仅停留于概念性活动与名称。如端午节,很多留学生了解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但不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屈原精神内核以及其几千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学校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建校园建筑、风景及课堂环境等进行教学,为留学生在教室内布置文化艺术品,让留学生时刻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可以参考《非正式会谈》的模式,深入探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内容深度需要加强,重视文化整体输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与渗透作用[3] 。
二是政府机构提供相应平台和鼓励机制,推广策略多样化。目前推广传统文化的机构和人员多在高校,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面比较窄,大多停留在文学作品本身,影响范围比较小,而我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政府部门做过一些传统文化的推广,但基本只针对国内民众,针对留学生和外国人推广的极少。由于语言障碍,外国留学生也极少参加此类活动。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平台和鼓励机制,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参与推广传统文化,确保推广策略多样化,让在华留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是培养专门人才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从事留学生教学人员主要是汉语言的教学,且大多是文史哲专业的人才,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推广工作且真正的研究型人才少。且对传统文化的输出仅停留在表面,留学生仅知道孔子、孙子兵法等儒家、兵家人物,但对道家、杂家等其他代表人物一概不知,传播推广人才甚少,不够深入。在教学推广过程中,体现为教学符号化、技能化,比如过多停留在京剧、剪纸、古筝等常见技能教学,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介绍甚少;对地方文化推广亦少,如闽南地区茶文化、南音,而实际调查中发现,留学生对此很感興趣。在传播课程的设置上,更少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来传播,使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一知半解,浮于表面。
四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本国文化结合推广不够,导致留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文化免不了有意识形态的成分,需要消除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误解。如何潜移默化地使留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地推出外国留学生喜闻乐见的节目,挖掘“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文化产品,将中国与世界相连,既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又体现中外文化相通共鸣。克服跨文化难题,需要用外国人能看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方式,方能增强文化交流效果,促进中外文化交融。 当前可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今日之中国已踏上民族复兴之路,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民族复兴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通过对在华留学生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研究,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 文.两广地区东南亚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1):95-119.
[2]坚 赞,林 凯.土耳其留学生唐强的中国梦[EB/OL].http://news.163.com/17/1219/16/D61HQ8UGOOO18AOQ.html.
[3]涂怡弘,邹晓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模式探析——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J].东南传播,2017(6):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