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君
文章编号:1674-120X(2018)36-0039-02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写作训练,加快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养成。古诗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内涵丰富等特征,在古诗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捕捉文本内容中的情感点、思维点,夯实学生写作训练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古诗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抓住古诗词内涵,训练想象思维
小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习作能力和技巧的掌握还不是很多,习作时必然会遇到许多表达困难。在学生习作中,把话写具体,一直是写作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练笔的重头戏。
在古诗词教学中,笔者发现古诗词通俗易懂,蕴含着丰富的随文练笔的资源,是训练学生把话写具体的最直接的素材。因而,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抓住古诗词的内涵,训练想象思维,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诗文内涵,展开合理想象,尝试练笔,解决写具体的问题。例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短短二十八个字,有写景,有叙事,亦有抒情,内涵极其丰富。笔者觉得是进行随文练笔的好资源。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从“烟花三月”一词切入,引导学生想象春天景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知识经验积累,各抒己见,有的说花,有的说天,有的说水,有的说柳树,有的说楼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这些事物说具体。这样,学生们的脑海中一幅幅春天美景图展现开来,为学生练笔写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接着,笔者从“辞”字切入,引导学生想象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场景。他们都会有什么神态、动作,会说些什么,想象细节,进行交流、补充。学生在交流中活跃思维,不断删除不符合诗文中心、不切合实际的内容,不断充实细节。这样一个情意缠绵的惜别告辞场景在学生心中回荡,学生急于提笔成文,随文练笔水到渠成。
小学生尤其是中年段的学生由于习作水平的限制,往往习作干巴、简单,读起来没有吸引力。这和学生的想象思维有关,他们只局限于事物现象的描写,而缺乏想象和联想。所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是随文练笔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古诗词简练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正是这个随文练笔训练的有效资源。新编人教版第五册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笔者教学这首古诗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首先从“直下”切入,引导学生想象瀑布的“高”和“急”,之后,从“三千尺”和“疑是”切入,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句的精练与内涵的丰富,感悟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白李白能把瀑布描绘得气势磅礴、具体生动,就是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文更加具体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对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期待。于是笔者适时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句子,告诉学生,也来学学李白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
①黄昏之后,天黑了。
②窗前的雨真大。
这两个句子正是三年级的学生习作时常写的,就是干巴、简单、没感染力的典型句子。学生开始搜索记忆与积累的知识,开始想象思维。有的说:“黄昏之后,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有的说:“黄昏之后,夜幕笼罩着山村。”有的说:“黄昏之后,黑幕拉开,大地一片黑暗。”有的说:“黄昏之后,是谁挥起了大笔,把世界染黑了。”等等。第二个句子写雨很大,怎样写具体呢?学生的感受更深,积累更多,笔者就让学生先自己写下来,再交流。“窗前,大雨倾盆而下。”“窗前,大雨瓢泼似的倾泻下来。”“窗前,巨大的雨幕遮住了广阔的原野。”这样的随文练笔,学生觉得有趣,有样可依,有话可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进行思维想象,再进行练笔,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在教学张籍的《秋思》、李白的《赠汪伦》等古诗词时,笔者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随文练笔,效果显著。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古诗词的内涵,有的放矢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随文练笔中收获自信和快乐,提升习作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好习惯,在随文练笔中乐此不疲、不断进步。
二、利用古诗词特点,内化语言表达
在选编进入课本的古诗词中,有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不同类型的诗歌,蕴含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也有着不同特征。小学古诗教学中的随文练笔,要做到“因诗而异”。准确把握诗歌文本的特点,找准练笔落点,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随文练笔,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以内化语言表达。对于写景的,笔者设计了景物扩写的练笔,教学五年级课文中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春色描写的随文练笔训练,学生写出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写出了对美丽春景的感受;抒情的,笔者设计场景描写的练习,例如,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笔者抓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抒情的名诗句,指导学生描写李白在江边送别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场景,之后让学生回忆春节后爸爸妈妈要去外地打工了,你和爸爸或妈妈告别的场景,并把它写出来,注意把情感表达出来;叙事的,笔者设计故事的编写或续编,例如,笔者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就指导学生根据诗文内容,编一编李白和汪伦的故事,编一编汪伦送别李白的故事;写人的,笔者着重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在教学卢纶的《塞下曲》这首诗时,笔者就着重引导学生对将军的武艺高强的形象进行塑造,通过对将军李广的外貌、动作、神态的详细描写,表现将军的高大形象。另外,笔者在不同班级执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根据这首诗的特点,选取、设计了三个小练笔的落点引导学生进行练笔。
一是抓住“间”这个落点。“你从‘间字想象到了什么?想到什么?”一个是空间的“想象”。距离大小多少,京口瓜州之间是怎么样的,有什么难忘的往事,京口那边的家乡是怎么样的,都是值得想象的。一个是“想”,是学生读诗的感受,距离近吧,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距离远吧,什么时候才可以到家看看,都是表达想念家乡的情感。可以是情景、景物的想象,可以是感受的交流。一个落点,两个不同的练笔内容和形式,内化语言表达的训练点不同。
二是抓住“绿”这个落点。这个诗眼从来都是释文解字的好案例,笔者自然不能放过。“绿”字是江南春天景色的最大特点。南方的孩子脑子里自然也会积累不少的春景画面,学生会写出不少。笔者根据这个落点,设计了比较高层次的练笔:江南的树又绿了,片片绿叶布满山野,令我回想起儿时在树下游戏的情景;江南的草又绿了, ;江南的水又绿了, ;江南的 又绿了 ……学生不再随意想象,不再随意写景,而是紧扣“思乡之情”想象表达,后面省略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积累想象发挥、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思念故乡的真挚情感,也有机地进行了排比、写实、想象形式的练笔,一举多得。但是笔者觉得这样的随文练笔还是囿于文本,训练不够到位。笔者设计了拓展练笔:把“江南”换成“家乡”,也可以把“绿”换成其他的词,抓住家乡的某个特点进行练习,真正把语言表达内化成自己习作的常态。
三是抓住“何时”这个落点,引导学生从时间跨度上进行练笔。这可以说是情感抒发的练笔,也是叙事跨度的练笔。不再是简单的“你从‘何时一词读出了什么”这样的理解感悟,而是人物活动的事件铺叙,是作者急切思家的心理活动的想象表述。笔者以“多少次了,我来到了这里,却不能回家”为总起句,引导学生想象写话。学生练笔时能写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以及遥望家乡,却不能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尝试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准确把握诗歌文本的特点,找准练笔出发点和落点,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随文练笔,不仅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更为深刻,而且能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性训练培养,对学生语言内化表达的训练效果是显著的。
三、感悟古诗词意境,提高综合素养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当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之后,还要帮助学生解决“表情达意”的问题。表情达意的小练笔,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是比较薄偏弱的。古诗词的语言简短凝练,表达情感强烈,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具有丰富的练笔资源。笔者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利用古诗文中浓烈的感情、隽永的哲理,进行随文练笔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游子吟》时,笔者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体会作者浓郁的情感,并把詩中悠悠的母爱之情与拳拳的感恩之情从诗中剥离开来,融入学生们自己的故事之中,让学生把这个故事写下来。这样,学生懂得习作要有感情的表达,要有激情的展示;既再次体验母亲对自己的真情,也懂得应该对母爱有感恩之心;既把学生进一步带进诗文的意境之中,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深情。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古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诗句的情景用法,引导学生感悟它的意境:“小明在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怎么也想不出眉目,这似乎是( )。后来他认真回忆老师的讲课内容,又读了一遍课文,豁然开朗,真是( )。”之后,要求学生把自己这样的经历或故事写下来,并用这个诗句作为总结。这样一来,对学生理解诗词意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许多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文,笔者觉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随文练笔的训练。笔者在教四年级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时,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学生理解了诗句蕴含的深刻哲理之后,再创设意境,让学生感悟、体会,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或见闻的含有这个哲理的故事,写下来,并用这个诗句总结全文。
感悟古诗的意境,利用古诗文中浓烈的感情、隽永的哲理,进行随文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小练笔的常态。
“随文练笔”作为一种将语文阅读和习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结合古诗词的内涵、特点和独有的意境,进行随文练笔,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阅读与习作素质的协调化发展,内化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顾蕾生.找准落点 精心指导 演绎随文练笔的别样精彩——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几点思考[J].情感读本,2015(29):83.
[2]李桂珠.随文练笔——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8):30-31,63.
[3]任祥铁.随文练笔的问题与重建[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