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莹莹 范玲
摘要: 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建构和识读日益成为语篇研究的新课题和英语教学的热点。文章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为基础,探讨新媒体语境中的学术语篇的特点和教学启示。
关键词:学术语篇;新媒体;多模态;英语教学
一、引言
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整体国民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的增加,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术语篇的研究和教学成为外语教学和语篇分析领域的重要课题。而移动阅读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新型的学术语篇模式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兴起
移动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微信、微博和短视频的流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阅读方式。学习者和研究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仅仅通过纸质的书本、杂志、报告和文章获取知识和信息,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的教与学。比如建立微信群与学生就学术问题交流也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更多的学术活动都适应了移动阅读的环境,从而使得学术语篇的传播更趋多模态化。其中最常见最普及的就是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微信学术推文成为学术活动的重要部分,并且常搭配图片,GIF图像,或者短视频的链接,协同多种模态构建整体的意义。
三、传统学术语篇与新媒体学术语篇的比较分析
学术语篇是“一种包含学习、选择、评估、报告、总结和论证在内的特殊方式”(Bartholomae,1985:134)。学术语篇可以分为口头学术语篇和书面学术语篇。口头学术语篇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演讲、学术访谈、学术辩论等;而书面学术语篇包括论文摘要、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著作等。新媒体学术语篇是指通过新媒体传播,多模态化的和具有即时性的口头及书面学术语篇,包括学术性的微信公众号、微博、APP、学术搜索引擎、论坛发帖、在线学术演讲视频、学术讲座视频、微课、慕课等。与传统体裁相比, 新媒体体裁具有时效性、 互动性、 公共性和广泛性这四个明显的特征(黑玉琴,黑玉芬 2012)。
新媒体学术语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本创建者与阅读者直接即时的互动性,从而形成了所有语篇阅读者共享的信息交流空间,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这种新型的语篇体裁受到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对公众不具有传统学术语篇有限特定的社团所属性。
曾蕾(2007)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的理论对学术话语的投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在多媒体语篇中的投射符号和投射信息有多种结合方式,最常见的是图表和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近年来在微信和微博文本中更多是GIF图像与文字的结合,或者文字标题与短视频的结合。因此,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学术语篇往往呈现出多模态特点。Huckin (2008)认为电子体裁改变了传统学术语篇的传播方式,成为学术领域主要的日常交流方式,学术写作已呈现“多模态和多任务”。
以新媒體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学术语篇,一方面具有学术语篇的客观性严谨性专业性,另一方面常常夹杂着网络语言的特点。而学界的研究则大多认为网络语言可以看成是“语言的功能变体”,可以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方言”“成为一种独特的语篇类型 ”“有其独特的话语范围、 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 (秦秀白,2003)。网络语言的使用主要是由于其承载的媒介和传播途径,网络文化的影响,使得学术语篇在某些具体的语境中具有网络语言的特点、结构和表达手段,用以适应网络学术的交际活动的需要。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语体形式有其独特的语法,风格和交际色彩,比如说夸张随意,幽默讽刺或者引人注意,这区别于传统的口头或书面的学术语篇的严肃性。这种特点对于新型学术语篇的研究提出了挑战,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都与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有所不同。除了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还要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社会符号学等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施春宏,2010)。网络语言主要具有互动性、流行性、经济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叶施宏,2017)。
新媒体学术语篇的传播媒介是互联网,受众是广大匿名的网民,这种传播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自由性,也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这区别于传统学术语篇的传播对象局限于特定的阅读者,比如专业学术杂志的订阅者,某个课程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术语篇的特定的社团属性,使得出现在新媒体的学术语篇出现在大众阅读者面前时更具有亲和力和自我宣传的特点。
四、新媒体学术语篇研究的多维视角
新媒体学术语篇区别于传统学术语篇的新特点,给学术语篇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多维度的研究方向。 吕长竑 (2011)认为国内学术语篇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 一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 二是John Swales体裁分析理论。而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多模态化、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广泛性等显著特点决定了其研究视角的不同。
(一)视觉语法理论
Kress和 vanLeeuwen (1996/2006) 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视觉语法, 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扩展到图像, 重点探讨图像如何实现其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奠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础。新媒体语篇生来具有多模态性,社交媒体中出现学术语篇呈现出文字结合图片,链接,字体颜色,GIF图像,教学音频和视频的形式。视觉语法的分析框架为提高语篇创建者适应新媒体语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字以外的语言符号和其他各种模态为协同构建语篇整体意义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体裁理论
Swales (1990)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表现形式并具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交际目的决定了体裁类型和体裁结构。Swales(1981)把科学语篇开头分为四大“语步”(four-move model),每个语步中又包含几个“步骤”(steps),接着提出了被称为CARS (Creating a Research Space)的论文开头模式。对于学术写作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Dudley-Evans 2000)。国内学者曾蕾(2005)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体裁理论的视角尝试建立学术英语语篇体裁网络模式。学术语篇在新媒体的语境中出现,其交际目的和体裁结构与传统的学术语篇相比发生了变化,所包含的语步和步骤在这个特定语篇体裁中也随之变化。
(三)其他研究视角
新媒体学术语篇的多模态性(multimodality)和新媒体的语境, 给学术语篇研究领域提供了更多灵感。比如多模态互文性、话语共同体、投射理论、隐喻、学术语篇的自我宣传功能和多模态对话性等方面都拓展了研究领域。
五、新媒体学术语篇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从通用英语EGP向专门用途英语ESP转型。通常ESP又被划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业用途英语,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目前主要是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英语教学者迫切需要提高在新媒体中学术语篇的建构和解读能力,在电子媒体日渐成为主流的教学媒介的背景下,更有效地应用于学术语篇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在学术语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理论,选取更多的带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的学术文本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多模态的学术英语的识读能力。第二,在学术语篇教学过程中,课堂任务的执行、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师生互动都可以将传统课堂和新媒体教学环境相结合,比如黑龙江大学应用的好策读书软件,把更多学术语篇的应用训练赋予新媒体的优势和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提升学术交流英语的书面与口头交际能力。第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对于新媒体学术语篇建构和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黑玉琴,黑玉芬.国外学术语篇研究的新趋势[J].外语学刊2012 (1).
[2]曾蕾.学术话语中多模式投射“隐喻式”[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4).
[3]曾蕾.学术语篇体裁网络的构建与学术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
[4]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5]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