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及模式探讨

2018-02-26 13:38王昆李兆千刘立刚
老区建设 2018年12期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培养模式

王昆 李兆千 刘立刚

[提 要]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供给与当地金融机构需求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基于对江西高校金融学科建设时间及金融毕业生就业去向了解,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金融人才培养规模小,目标层次不清晰;专业设置时间短,学科发展不够成熟;师资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金融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及能力有限。从而提出面向基层、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开发校企合作、银校合作等模式;打造地方特色金融,构建毕业直通车;加大人才引进,加大师资培训等四个方面优化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 昆(1983—),男,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李兆千(1995—),女,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刘立刚(1976—),男,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欠发达地区高校面向基層的金融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就业效果分析”(JXJG-10-6-37)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逐渐趋于市场化,各类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开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与成熟,金融行业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逐渐拥有了发言权,对外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高素质金融人才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动力,不仅仅受到了金融机构的需要,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以及各大企业的重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金融人才相对匮乏,建设资金需求旺盛和资金来源紧张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金融人才,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对合理地配置资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金融理论和业务实践方面上,定位于培养传统的金融业务人才而非现代化高素质专业人才,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发挥优势,以至于教学内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存在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高级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无法找到符合其业务发展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例如许多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部门因此停住了业务扩张的步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金融专业,并在不断扩招,吸引了大批学生,普通金融人才过剩,就业率逐步下降。

同时,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转型,相应地提高了金融人员的准入门槛,使金融市场上对普通的金融从业者的需求减少,加大了对于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牢靠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金融人才的需要。就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2017年金融毕业生就业去向数据粗略统计,从事金融或经济行业的工作人员呈递减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或从事其他行业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因此,如何理清金融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在新形势下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金融人才,是金融高校、金融教师急需处理的重要问题。

三、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人才培养规模较小,目标层次不清晰

就高校金融招生来看,发达地区的高校占优势,能够吸引大批学生报考,而欠发达地区除了个别高校的声誉优势外很难吸引学生报考,招收的学生相对欠缺。就选择学习金融专业的原因角度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凭借兴趣选择学习,对于日后接触到的金融知识可能会抱有极大兴趣,并努力汲取知识;而有部分学生是凭借金融发展前景甚至是草率做出的选择,并不一定能够认真地学习金融知识。这对于相对较小规模培训环境中的欠发达地区高校来说,能够培养出真正勤奋、有实力的金融人才并非易事。此外,由于欠发达地区高校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做出清晰的定位,专科、本科与研究生各层次培养目标有重叠部分,没有划分明确,层次培养混乱。专科、本科生难以接受高难度课程,研究生没有掌握应有的分析思维与技能,使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层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人才的发展。

(二)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学科发展不够成熟

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相对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许多高校金融专业体系设置仍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1]就江西省高校为例,南昌大学金融专业在2007年正式被批准单设专业并独立招生,而硕士点在2016年才经过批准;江西理工大学虽然于1999年开始设立金融专业招收本科生,但是在2017年时才设立硕士点被批准招生;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是江西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学本科专业,但是在2003年才成立金融学院,与全国开办金融学本科专业最早的中央财经大学相比,相差了三十多年。可见,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专业设置时间较短,导致金融人才在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地区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师资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外流的现状,导致金融专业学生招收名额与实际招到的学生均少,相应配备的师资规模也小。并且目前高校所聘用的大部分教师是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参加工作,没有在金融领域工作过的经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另外,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机会较少,不能及时引进国外金融创新理论,以及大部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跟不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缺乏对国外创新金融产品的认知,不利于培养出立足国际化角度、审时度势的金融人才。

(四)金融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及能力有限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许案例研究和实务操作;教学方法仍然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听课,很少用到模拟式、讨论式以及启发式等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只能通过去银行、保险、证券等公司实习,或者应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践,加之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设备简陋,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形式大于实质,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分析与逻辑思维,使学生出现只在考试之前疯狂记忆以应付考试,在考试之后依然不会的状况,不利于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

四、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定位

(一)培养面向基层金融人才

近年来,金融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力量。随着金融机构在欠发达地区的扩张、网点式的分化,形成了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局面,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目前大多数金融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就业,严重制约了欠发达地区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因此,与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制定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留住高素质金融人才,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打造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招生率的良好契机。

(二)注重理论基础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金融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从事金融领域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掌握管理、法律等除金融领域以外的知识。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发展层面,良好的实践能力决定了金融人才的发展水平。当新的业务出现时,理论知识的即刻完善与实操能力的适应性均能使从业人员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注重培养金融人才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能够提升金融人才的应变与适应能力,迎合了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培养其创新意识,以渐进式创新为主

创新是生产动力源泉,如果产品具有创新,就能够使创新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在现代社会创新速度最快的领域里,金融领域是其中之一。如果掌握了创新能力,就掌握了金融市场发展的脉搏。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招聘时也越来越注重求职者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欠发达地区高校应当注重培养金融人才的创新意识,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并且不能急于求成,应当以渐进式创新意识培养为主。

(四)注重风险意识培养

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风险多种多样,最常见的便是金融风险。我国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是过度运用杠杆形成的高杠杆风险,这种风险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在经济发展良好时,所处环境易于引导金融部门大力进行创新,推出大批高收益的交叉性金融产品,加强了各领域间的沟通联系,但是,一旦产品创新脱离真实需求,金融系统自身风险急剧上升,并使得风险由单体机构、单个产品向外扩散传染,形成金融泡沫,引发系统性风险。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金融体系将失灵,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政治危机。因此,在客观上,金融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五、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需要对高校金融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优化。首先,应去掉不合理的课程,顺应金融课程体系微观化的趋势,更新理论知识,开设微观课程,丰富课堂文化。其次,应改变授课方式,将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变为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共同探讨,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对金融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要拓展金融专业的教学范围。一方面,应注重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如与法学、统计、会计、计算机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多元化的金融知识,提高学生对多方面、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更注重学习先进的金融科研成果,尽可能快速地掌握最新国际理论,与自身教学体系相结合,使学生视野开阔、学识广博,达到国际化水平,为促进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开发校企合作、银校合作等模式

在传统认知里,大学往往被当作象牙塔与现实社会脱节,显然对于培养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等特性的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学专业来说是一件不利的事情。因此,高校必须加强与企业、银行的合作,使金融学科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促进其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在校企合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与企业的合作,也要注重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与企业的合作表现在学生进入企业参与金融实践,这不仅对于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方面,还是对于企业的自身吸收接纳能力和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创新动力等方面,均具有吸引力。教师与企业的合作表现在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经济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还能够帮助企业掌握最新经济形势,解决所遇到的经济问题,使企业达到双赢的局面。

银行是当前高校金融人才毕业去向最多的地方,但是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加强高校与银行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出银行所需要的特定专业人才,减缓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局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与学生缴费所需办理银行卡业务的银行合作优势,邀请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开展金融实践技能有关的讲座、研讨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前沿业务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组织安排学生在寒暑假或空闲时间里进入银行实习,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打造地方特色金融,构建毕业直通车

欠发达地区高校金融人才培养虽然在招生资源、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具有劣势,但是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特色,培养出与当地金融机构、企业、政府紧密需求对接的留得住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不但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品质和办学水平,还能够为当地金融机构输送人才,解决欠发达地区金融人才欠缺问题。因此,建议处于内陆与其他国家接壤或相对地理位置较近的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特点增设跨境金融专业方向,增开国际金融专业语种课程,以此能够强化金融人才的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加强金融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区域合作下的人才培养特色。处于农村、乡镇的欠发达地区可以定向培养面向基层的金融人才,使之既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又了解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金融原理解决金融现实问题。此外,由于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多数处于成长期,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培养地区特定金融人才能够立刻着手解决地区实际金融问题,符合企业的需要。

(四)加大人才引进,加大师资培训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我国金融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金融工作能力,并且能够树立及时更新金融专业知识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理念,重视金融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以以金融學科带头人为核心,进行人才引进战略,加大师资力量培训规模,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队伍。在引进新教师时,地方高校需要充分考量自身资源,建立门槛机制,适当挖掘一些具有金融机构高层管理者身份或者从事过相关行业的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以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水平。在培训原有教师时,高校可以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深入调研考察,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社会需要选择培养项目和课程进行全面的继续教育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际岗位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坤.论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2]顾宁,关山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J].求是学刊,2015,(1).

[3]李之光.改革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助推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商论,2017,(14).

[4]詹小颖.区域合作背景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西高校为例[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5).

[5]张学峰.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2015,(6).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欠发达地区培养模式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