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平 姚兴安
[提 要]社会适应是指内外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调整自我,逐步改善自身内部环境,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使个体保持平衡与和谐状态的过程及能力。基于浙江、江西、湖北、安徽四省1120户农村空巢老人调研的数据,对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业余休闲生活、婚姻情况 、居住形式、人均住房面積、月经济收入、健康状况、能否及时治病、空巢年数、子女探望次数、邻里关系、精神状态、政策宣传程度等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性的共15个变量进行了分析。检验表明,只有户主的性别、人均住房的拥有面积、精神状态和政策宣传程度等4个变量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他11个变量对于其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关系。据此,作者提出了发展乡村产业、加大对高龄空巢老人的关爱力度、强化医疗保障、丰富乡村业余文化休闲活动、构建和谐的乡村人际关系、降低外出务工子女探亲成本、及时准确传达各项乡村政策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影响因素;建议
一、背景与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与空巢老人激增
由于工业化等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对此,温铁军先生解释说,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工业化历次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调节器和缓冲器,是促进中国高速发展而未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陷入发展陷阱的根本内生机制。但是,农村劳动力发挥资本代替效应,毕竟对农村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存在,引发了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最明显的是城乡收入问题。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在广大农村无法获得良好的就业和稳定可观的收入,为了追求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生活,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导致了大量农民工外出转移的现象。
随着大量农民劳动力外出,加之现实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非均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大部分外出劳动力囿于自身追求自由的意愿及劳动技能的约束,父母很少随之迁入城市,这就致使农村大量家庭空巢化。因而留守乡村的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乡村遂出现了数字庞大的空巢老人群体。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官方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就占空巢老人的69.79%。而“十二五”期末,据估计,中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已超过51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步增大。这便预示着空巢老人问题的严重性可能不断升级。而在乡村,空心化背景下,空巢老人占比更大。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以及我们的实地调研,乡村社会,尤其是劳动力输出较多的村落,人口组成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变化有可能是根本性的,也有可能是短时间内的,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宗族文化、社会发展、制度建设等等,从而存在一个贺雪峰说的村庄生活的面向问题。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寻求生机。他们或没有土地,或将土地卖给农场主,将自己置身于城市之中。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这个群体,如国家高福利机制,国家高税收机制,商业保险,失业保险等,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定下来。在中国,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短时间内大量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国情不能满足所有转移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需求。然而户籍和土地制度的二元体制没有完全破除,使得外出农民工显现出多重身份,既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既在农村拥有属于自己的承包农田,又没有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等等。这种多重身份现象,容易引发诸多新兴矛盾。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受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身份确认标准,数量上有所浮动,但是农村的老年抚养比则逐年增高。虽因计划生育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允许生育二孩,但生存和教育的压力,深刻约束并改变着农民的生育观。况且,即使育有子女,也要么留下给老人教养,要么进城读书,因此,短时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空心化加剧的现象。真正生活在乡村的、主要是老人,遂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和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二)社会适应问题的提出
何谓社会适应呢?社会适应一词已经广泛用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学科。追本溯源,适应的概念起源于生物学。早在1958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最早提到“adaptation”一词。它指的是“生物为了生存必须做适度的改变以符合客观的环境”。将适应引用到社会学领域的是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每一种有机体总是在既间接又直接地使自己适应于它的生存环境。他指出,人有自身和社会两个层面的社会适应性。个人的身体被适应于他们所处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环境,个人的才智被适应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而社会层面,“每一个社会都是在变动着的,持续的变化,包含着个人生活环境的持续变化”。从而个人与社会之间不断反复地从适应到不适应又到适应。在斯宾塞看来,适应是“一个不断被打断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适应性总是大致的,而且重新调整总是在不断进行。”
社会学家阿莱克斯·英克尔斯根据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事实引发的适应问题,将适应分成三种类型,即适应外在环境、适应人类的生物社会性、适应集体生活的情境等。这三类适应分别为人提供基本生存需求、心理文化需求、协调与整合需求等。且集体生活中的协调和整合在人类社会中几乎完全是社会发明的产物。因此,他认为适应是社会延续的必备条件。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将适应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一部分是社会对人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些感受得以实现的基本机制是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惯例。社会实践形成惯例,并且这种惯例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这种意识形成之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继而自己与他人达成一种共识。通过这样的基本机制,人得以适应社会。
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在社会学领域适应主要指社会适应,指个人行为与环境取得和谐的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它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个体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过程。
从上述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给社会适应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共识:一是,着重强调个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二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平衡是社会适应的衡量标准。
综合各方的定义,我们将社会适应的概念定义为:个体在与变化的因内外环境交互作用中,主动调整自我,逐步改善自身内部状态,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内在状态和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过程及表征。这种适应,既可能是改变环境来达致,也可能是顺应情境并创建心理防御机制来达到。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等原因,改变环境来达致社会适应的概率较低,他们的社会适应主要是后者,即顺应情境并创建心理防御机制,来适应社会的变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二、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一)选择对象和研究方法
1.对象选择。根据研究需求,选取浙江、江西、湖北、安徽四省1120户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老人的标准为愿意配合采取问卷调查,思维意识清楚,语言表达功能正常。采取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对上述四省逐一进行取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983份,问卷有效率达87.77%。其中四省的调查样本分别为203户、308户、271户和338户。女性户主为562户,男性户主421户。
2.研究方法。针对“您是否适应当前农村社会行为”提出问题,供选择的答案分别为“适应”、“较适应”、“不太适应”和“不适应”四个层次,具体问卷内容涵盖了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受教育背景、业余生活、婚姻状态、健康状况、经济收入水平、邻里关系、子女探望次数、精神状态等对老人农村社会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关系。调查采取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形式,辅以座谈会等形式展开。
3.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进行检验,多因素模型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社会适应度满意度为不满意、不太满意、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7%、44.2%、32.5%和15.6%。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合计为48.1%。在农村非空巢老人群体中,对于社会适应满意度分别为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合计为58.7%,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为41.3%,农村老人对于社会适应程度是否满意与其身份有着直接关系(x2= 19.76,P<0.001)。
2.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由于关于此项研究的不满意组和满意组的老人数量并不多,因此本文将满意和不满意统一划分为满意组,将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统一划分为不满意组,并将其作为二分类因变量,并且将不满意组作为对照组。以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满意程度的百分率作为目标性变量。分别根据研究需要对户主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业余休闲生活、婚姻情况 、居住形式、人均住房面积、月经济收入、健康状况、能否及时治病、空巢年数、子女探望次数、邻里关系、精神状态、政策宣传程度等共15个变量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满意度的影响。检验表明,只有户主的性别、人均住房的拥有面积、精神状态和政策宣传程度等4个变量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他11个变量对于其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关系。(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受到诸多因子的影响。但各因子的影响力有所差异。
第一,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老人们对于农村地区社会适应程度满意程度在不断下降,这可能和老人们的传统性思维方式和农村地区基础实施落后有关。
第二,受教育程度为文盲的空巢老人对于社会适应程度的满意程度最低,小学和初中层次老人的社会适应满意度基本差不多,一般的,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社会适应程度的满意度就越高。
第三,业余休闲生活丰富的群体对于社会适应满意度的比例明显高于业余生活匮乏群众的比例,要想切实提高社会适应满意度整体的比例,其突破点在于丰富乡村地区的业余休闲生活。
第四,有配偶的空巢老人对于社会适应程度满意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没有配偶的老人,这可能和独居老人的孤独寂寞感有一定的关联,可以采取鼓励独居老人多参加文娱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其社会适应满意度的比例。
第五,人均居住面积多少对于老人们的社会适应满意程度的多少并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关系。
第六,随着月经济收入的提高,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满意程度逐步增加,经济水平越高,其对于社会的适应性能力也就相应的越高,符合一般性常理。
第七,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成正比,即健康条件好的受访者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要高于健康条件一般的群体,身体素质越好,其抗压、抗挫折能力都要显著高于身体条件一般的人群。就医的及时性正向影响着社会适应水平,就医及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因疾病困扰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由此可显著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第八,空巢年数越长,其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水平就越低,可能的原因是空巢年数的长短会影响到老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着社会适应水平的高低。
第九,一般来说,子女探望次数越多的老人对于社会适应额满意程度就越高,不过,随着次数的增加,中间也会出现一个倒反复的过程,这可能与外界突发性的、不确定的环境因素有关。
第十,邻里关系好的老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更加和谐稳定,性格普遍偏乐观积极,因此其社会适应满意程度要显著高于邻里关系一般的大众群体。
第十一,精神状态不仅是衡量老人生活水准的重要指标,还是衡量乡村振兴的战略方针贯彻是否彻底的重要维度标准,因此其精神状态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正向影响着农村社会适应程度的高低。
第十二,政策宣传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适应程度的满意度,但是不同程度的政策宣传对于最终的社会适应满意度的影响差异性并不是很大,这可能和当地政执行的有效性不足和及时性欠佳有关。
3.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将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社会适应程度的满意度作为研究的二分因变量。依次将户主年龄、户主性别、受教育背景、业余生活、婚姻状态、健康状况、居住形式、经济收入水平、当地政策宣传程度、邻里关系、子女探望次数、就医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作为自变量,逐步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由表2可知,其中有10个变量对农村空巢老人社会适应程度的满意程度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x2= 254.45,P<0.001)。
三、政策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可知,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将其视作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方方面面的保障工作,才能化解之。
第一, 发展乡村产业。当前很多低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有较好的劳动习惯及劳动愿望。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升,既可以耕种承包经营的田地,还可以就地兼业赚取货币性收入。因此,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发展乡村产业,一是能够稳定乡村低龄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性及创造力,二是可以吸引中青年农民回到家乡,常居家里,减少空巢老人现象。
第二,加大对高龄空巢老人的关爱力度。如果说低龄老人因耕种着承包经营的田地或就地兼业,有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剥夺感和失去感不大显著的话,高龄空巢老人则因其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剥夺感和失去感特别显著。因此,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着较大恐惧感,常常自怨自艾,个别极端的老人甚至想方设法折腾子孙,以期引起关注。所以,政府和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关爱,才能安抚他们的心。
第三,强化医疗保障。由前可知,健康状况与社会适应能力成正比,即健康条件好的受访者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要高于健康条件一般的群体,身体素质越好,其抗压、抗挫折能力都要显著高于身体条件一般的人群。就医的及时性正向影响着社会适应水平,就医及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疾病困扰所带来的不必要麻烦,可显著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因此,要建设好社区医院,使空巢老人看病容易,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
第四,丰富乡村业余文化休闲活动。精神层次的需求是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障之后的必然需求,也是安身立命和价值追求的必然选择。在乡村业余文化活动开展之中,既可以使文化程度较低的空巢老人在无形中接受再教育,提升社会发展认同度及适应力,也可以增强乡村民众的凝聚力与幸福感,进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满意度。
第五,强化邻里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的乡村人际关系。在乡村社会,“家”的单位性体现明显,有配偶的空巢老人对于社会适应程度满意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没有配偶的老人。因此,构建乡村共有的节庆活动及日常邻里相助理念,可以使独居空巢老人们时常聚在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安慰,形成和谐稳定的交往圈子,改善其精神状态。
第六,提供更为便捷的交通及补贴,使子女能够以较低成本回家探望老人。虽然现在自媒体快速发展,通讯便捷,但高龄空巢老人适应性并不强,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子女常回家探望才是老人们最大的期望。如果能够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每年一定频度的免费往返交通便利,使其能够返乡探亲,将增强空巢老人的社会满意度。
第七,及时准确传达各项乡村政策。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农村空巢老人看新闻的并不多。因此,现在关涉乡村社会的各项政策,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比如在广播电视的老年节目中增加“政策传声”栏目,在乡村老年活动中增加“政策直通”宣讲节目,在乡村重要场所张贴“政府公告”海报,等等。使空巢老人了解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动态,逐渐增强社会认知度与认同度,进而改进自身的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温铁军.八次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学研究[M].张宏阵,胡江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會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7]聂志平,傅琼.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3).
[责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