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浅析

2018-02-26 13:39原芳武文风
老区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原芳 武文风

[提 要]产业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的产业,目的是通过产业链条建设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进行提升和改善,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产业扶贫;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效果

一、引言

進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政府更加注重产业扶贫,以期通过提供技术、资源和资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的产业,目的是通过产业链条建设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同时,关于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研究也日趋成熟,学者们从自主性、内生性、过程性和转化能力角度出发,解释自我发展能力,认为自我发展能力是贫困人口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获取和利用社会资源,以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随着产业扶贫广泛深入地开展,关于其机制和效果的探讨越来越多,有的学者提出了质疑:产业扶贫能实现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吗?产业扶贫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影响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如何改进产业扶贫工作?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二、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贫困人口为何需要产业扶贫

1.净收入能力贫困理论

经济学家Hanveman提出了净收入能力贫困的概念。根据他们的定义,净收入能力贫困是指在充分利用其成年人的智力和体力资本后,仍然不能获得等于或大于贫困线的净年收入流。这种贫困定义所导出的政策取向是要提高贫困者脱贫的能力,调动其脱贫的积极性,而非使他们完全依赖外界的援助来维持低水平的生活。

2.可行能力理论

政治学家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收入低下,而是主体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而可行能力是个人能够拥有并且享受自己所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1]森将可行能力理论引入贫困概念,认为只有提高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现状的能力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路径。

(二)产业扶贫是否能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从产业扶贫设计的出发点和已有研究来看,产业扶贫打通贫困地区与市场接轨的通道,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农民创收能力的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在此过程中,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产业扶贫的初衷就是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脱贫致富,但实践中各个环节的偏差导致政策失败的可能性增加。比如从精准扶贫的角度来看,产业扶贫项目存在着“精英捕获”和“弱者吸纳”,一些贫困户被排斥在扶贫项目之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不公平的产生反而会打击了贫困人口的脱贫积极性。

(三)产业扶贫为何能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1.既然贫困的根本是发展能力的不足,那么就应该对此进行补充。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贫困人口本身的文化知识素养,另一方面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2]从全面小康的视域下界定的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包含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运用能力、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3]产业发展影响了穷人的思想观念,使其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学习和掌握新的技能和技术,并且参与扶贫项目、利用优惠政策,这些都是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体现。

2.从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力的界定出发,生产力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力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将贫困人口纳入产业系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参与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融入到市场化运作中,提升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也增强其防范风险的意识,最终促进生产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产业扶贫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渠道

(一)直接影响路径

政府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平台优势,选择和引进企业实现就业帮扶,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摆脱“等靠要”的懒人思维;另一方面则根据对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了解,鼓励他们成为新型经营主体或是股权投人,给他们提供机会和资源,使得贫困人口融入市场更加便利,参与竞争更具优势,从而提升他们自主奋斗、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间接影响路径

1.通过经济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收入,增加非农收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贫困人口在产业链条中能够提升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农业园区或者规模农业的发展使贫困人口可以拥有更加先进和科学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以科学促进自身发展;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开阔的眼界,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通过社会发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产业扶贫可以提高贫困户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相信政府,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自我解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不仅如此,伴随产业扶贫进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会给贫困人口提升良好的体验效果:宣讲活动和技能培训激励贫困人口自力更生,开阔眼界,积累知识和技能;饮用水和电路的改进保证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为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体条件。

3.通过生态进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旅游、林业等产业扶贫项目会促进贫困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光伏扶贫促进地区能源结构改善和节能减排,帮助当地人口树立环保和卫生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扶贫工作的改善路径

产业扶贫工作已经开展多年,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多地产业选择雷同,造成严重的产品积压,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和贫困户信心的丧失;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龙头企业和贫困人口关系紧张,甚至出现敌对现象,从而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后的后续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地区出现“返贫”现象。纵观各地产业扶贫的进展,则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基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视角,提出以下改善路径:

(一)科学选择产业项目

一是要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进行推进,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因人制宜加入扶贫产业,使产业和贫困人口有机结合,发挥贫困人口潜能。二是要选择有能力的龙头企业或经济合作社作为产业扶贫项目的带动主体。有能力既是要有产业经营能力,又要有服务能力,可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帮助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己任,关爱贫困人口。三是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作用,做好主导产业的品牌创建、宣传和营销,利用“互联網+”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品。

(二)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政府要做好中间服务,在龙头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这是产业扶贫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不仅可以帮助龙头企业节约组织成本、管理成本,也可以有效地保证产业扶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在产业扶贫中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也应享受政府相应的就业扶贫政策,逐步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劳动力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如“三险一金”等。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贫困人口参与及贫困人口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对实施效果好的经营主体进行奖助,并加大下一期的投入力度等。

(三)构建和落实产业扶贫后续政策

一是继续在产业扶贫上投入资金,对产业扶贫经营主体进行补助,提供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帮助渡过产业发展初期的难关。二是加长产业链条的延伸,促成科技机构对产业的支持,充分发挥和展现产业规模、产业链条对地区经济、社会层面的作用效果。三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可以使贫困地区产业源源不断地产生效益,从而带动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郭建宇.农业产业化扶贫效果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4).

[3]张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途径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2017.

[4]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2016,(4).

[5]孙根紧,丁志帆.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J].老区建设,2017,(2).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