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吴小龙
[提 要]绿色扶贫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脱贫致富为目标的扶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激发贫困地区内生性发展动力,促进贫困地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绿色扶贫的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加强贫困群众的生态教育、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移民的建议,以期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扶贫;路径
一、绿色扶贫的理论阐释
(一)绿色扶贫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1]的绿色脱贫原则。何谓绿色扶贫?绿色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与自然演化和谐共进的新型扶贫观,”[2]具体来说,它是以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绿色化”的扶贫开发实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来实现扶贫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脱贫致富的双赢,是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绿色扶贫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造成贫困的直接原因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间接原因是人口、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提出消除贫困的方法在于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核心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点在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没有探讨社会主义阶段的贫困问题,但是它对贫困成因的分析思考以及贫困路径的研究,为当前我国实施绿色扶贫提供了借鉴与依据。
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没有对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方法进行直接的论述。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包括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问题的剖析和研究,对我国绿色扶贫的开展有深远的影响。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统一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原则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通过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因此,人类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总结经验,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阐述和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是我国开展绿色扶贫工作的理论保障和行动指南。
二、生态文明与绿色扶贫的互理关系
(一)生态文明理念为绿色扶贫提供了精神支撑
生态文明理念是以保护和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为宗旨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它的重点是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现如今,扶贫开发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问题,因此只有把握住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顺应自然规律,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于扶贫的开发实践中,才能实现在建设与保护中减贫,在减贫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生态文明理念为绿色扶贫提供了价值观基础,绿色扶贫就是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人类使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来开展的扶贫模式,是以生态保护优先,合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协调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扶贫方式选择。
(二)绿色扶贫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以人类永续发展为导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生态文明为人类提供了奋斗的目标,但是如何实现生态文明,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在实现的过程中有众多的步骤需要进行细化。绿色扶贫强调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是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新型扶贫之路,它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一步,并且绿色扶贫从扶贫理念、扶贫手段、价值评判、模式等方面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因此绿色扶贫的良性发展,必然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实施绿色扶贫的必要性
(一)绿色扶贫能够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
扶贫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生态压力不容忽视,这些生态压力形成的恶果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地区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就是生态恶化,这种生态恶化慢慢演变就会形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型贫困。最为后怕的是,有些贫困地区的生态承受已经超出极限,开始阻碍并遏制地区的发展。绿色扶贫将生态保护置于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从而有益于缓解贫困地区生态压力,能够从根源上遏制生态贫困的循环。
(二)绿色扶贫能够激发贫困地区内生性发展动力
开发与救济形式的扶贫直接给予当地贫困群众短暂的经济帮助,并不能够提升内在发展动力。绿色扶贫,它不仅仅是要求爱护环境,而是更加侧重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合作力与行动力。它将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或者生态文化优势融入到整个社会产业发展中,合理持续利用生态资源,科学发展生态产业,这将赋予贫困群体更多参与生态资源资本化的权益,可以有效推动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这种推动发展的实质就是贫困地区内生性发展动力。例如,开展生态农业最直接效益在于環保与经济发展上,但也间接吸引农村人才回乡。人才回流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劳动力上的保障与智力的支持。因此,绿色扶贫是扶助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它除了产生经济生态效益外,还催生更多辐射性的社会效益。
(三)绿色扶贫能够促进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概括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由此看出乡村振兴是要进行全方面的乡村建设,要求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农村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这种目标下,绿色扶贫的实施尤为重要,因为绿色扶贫不仅致力于物质水平上的富足,还致力于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绿色扶贫能够促进贫困乡村地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它不仅是解决农村温饱问题的必要选择,而且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扶贫的路径构建
(一)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绿色扶贫有效实施
生态补偿,简言之,就是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享受生态资源的群体以付费的方式来“补偿”资源和环境,以此激励人们为国家创造出生态健康安全的绿色财富。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就是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导,制定具体的生态补偿政策,这是新时期实施绿色扶贫的重点内容之一。绿色扶贫是区域间省域间的横向实施,它的涵盖面不仅局限于当地贫困地区,还涉及到周边众多区域,所以还要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例如很多连片贫困地区分布区域较大,扶贫难度较大,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提升扶贫效率,进而加快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加强生态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生态意识
贫困地区因为地理位置闭塞,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对于基本的生态文化知识比较缺乏。因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若要使绿色扶贫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那么民众必须具备相应的生态意识。因此加快对贫困人口传授最基本的生态科学文化知识十分关键。所以贫困地区要大力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强化环保意识,使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深入每个贫困群众的心中,形成内在的生态道德认知,并付诸于实践。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增强群众的生态保护心理,为实现绿色扶贫务实思想基础。
(三)发展生态产业,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农业特色品牌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3]发展生态农业首要原则就是突出生态优先,重点是打造绿色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首先要加大对农民主体的培训力度,提高生态农业技术,以便于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4]的绿色农产品。其次,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效应能拓宽市场,若要发挥品牌效应,就要全力推进品牌生态农业建设,重点打造其优质农产品,继续发展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做强做大各地生态农业品牌。
2.积极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它要求工业要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高效用模式发展,目的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发展”[5]。培育环境友好型生态工业,首先政府部门要将生态工业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推动各贫困地区绿色工业的构建;其次要通过建立一批,扶持一批,引進一批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地方生态工业的发展,确保提高环境友好型工业在贫困地区产业中的比重;最后科学进行生态工业布局,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带动性强的绿色工业。
3.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业,增强生态旅游竞争实力
许多贫困地区由于开发缓慢,村落文化得到了较好传承,因此贫困村落可以依靠浓郁的传统习俗、乡村风情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在开展生态旅游扶贫过程中,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整体格局,有效融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需要注重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对贫困群众培训,扶持贫困群众旅游创业就业,使他们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其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交通建设,继续推进各贫困地区的公路铁路航空建设,提升接待能力;同时加强对各贫困区旅游景点的服务区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四)实施生态移民,转换贫困区域发展空间
“实施生态移民,是指将位于生态脆弱区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向其他地区迁移”,[6]其根本诉求是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修复生态,从而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实质上就是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原则,建设移民新区,转换贫困区域发展空间。
由于生态移民这项工程非常复杂。若要进行生态移民,首先要树立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态伦理观,给予自然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并以此观念来覆盖移民工程的全过程。其次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生态移民新路,在生态移民新区,不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保护而再次陷入生态贫困。而在生态移民的迁出区,不要受制于曾经生态贫困的阴影之中而完全禁止人为干预,或者在纯自然的条件下进行自然修复。因为原本已经极度贫瘠的生态环境在不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引发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最后,在迁出区域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安置方式。通过生态移民,使得特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使片区贫困人民从根源上摆脱贫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
[2]曹康康.“绿色扶贫”的理论意蕴、建构困境及其消解路径[J].理论导刊,2017,(6).
[3][5]徐秀军.解读绿色扶贫[J].绿色经济,2015,(2).
[4]张明立,汪强,刘涛.绿色产业精准扶贫[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7,(3).
[6]梁福庆.中国生态移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