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2018-02-26 13:12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正义感契机责任感

郭德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研究员):

这位老师反映的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个体教育的能力,即班主任个体教育基本功问题。

首先,小学生告状行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因素:一是身心发展水平;二是客观环境的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集体生活,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矛盾与冲突。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缺乏,思维能力及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不强,独立性弱而依赖性强。因此,他们对集体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难以进行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更难以应付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为寻求问题的解决,他们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所以,面对矛盾冲突时他们就会把自己所遇到的难题、遭受的挫折及困惑等向老师反映,以求得老师的裁决和答复。

其次,小学生告状行为的发生恰恰是教育学生的最佳契机。因此老师对告状行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家庭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认识、情感、性格、道德品质等形成与发展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作用。所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 是班主任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班主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前面几位优秀的班主任就解决小学生告状行为给予了很多具体的方法,下面我将依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借鉴国内学者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予以帮助。

从心理学视角看,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告状的动机和目的,结合学生的具体行为表观, 国内学者姚本先、陈云葆研究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告状行为主要出于以下心理:

寻求帮助与公平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缺乏正确认知与自我保护能力。 因此在班级生活中,与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又无力解决时,学生双方特别是弱小的一方由此产生委屈、伤心、愤怒等心理,就会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帮助,进而告状,期待得到老师的公正裁决,从而获得安慰、同情、保护和支持,以便平衡自己的心理。这需要老师耐心抚慰。

渴望赞扬与自我表现心理。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还较弱,但自尊心和荣誉感较强,很看重成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他们常常寻求多种方式来获得老师的注意和喜爱。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和表扬自己,便以向老师告诉他人的不足来衬托自己优秀的方式,确立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一些班级干部认为自己是老师的代言人,对犯错误同学加以指责,常把“我去告诉老师”挂在嘴边,这样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反感,不利于班集体建设,对此,须要引起老师注意。

富有正义与同情心理。小学低年级学生经过学前教育,已具有初步而简单的道德认识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道德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互助友爱等,并能据此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所以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有不良行为表现时,就会向老师检举告状,以制止不良行为。这种告状行为和告状者没有直接联系,告状者的动机多半是出于同情弱者,和维护集体荣誉和纪律,这需要老师注意呵护。

询问试探与判断可否心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是从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的过程。所以,有的小学生向老师告状并非因为自己与同伴有直接或间接的矛盾冲突,而是为了试探老师对学生某一行为的态度去检举告发其他同学,以此作为自己是否进行同类活动的依据。如低年级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做的事情,自己也很想去做,但又怕“不被允许”,他们不知道老师的态度如何,便以“告状”试探虚实。如果老师允许,他们便不再顾忌,立即去做;如果老师反对,他们便会像“领了圣旨”一样去阻止其他同学去做。这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从教育学视角看,老师处理学生“告状”的过程,即是一个有益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过程,国内学者章乐研究认为,可以发掘学生“告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小学生向老师“告状”,表明他发现了某些问题,这个问题是从他的视角看到的,说明他已具有了初步的自我管理意识。姑且不论问题是对是错,这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自己處理好自己的问题,处理好班级的问题,使自己逐步完善的过程。脱离了问题,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小学生是带着急切地解决问题的心情来“告状”的,这种急切的心情是提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这将成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力保障。真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三大因素构成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三大教育契机。因此,老师面对小学生的“告状”应该抓住机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面对“告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无法解决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形成学生理性正义感与责任感的契机。有的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学生的正义感促使其“告状”,如果有谁不小心做了损害班级荣誉的事,他们会非常恼怒。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与成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缺少了理性的成分,它只是人性中“善”的本能表现,但正是这种原始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是形成富有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从情感角度看,学生从事了“正义的告状”之后,老师给予他一定的肯定,这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情绪上强化了学生的 “正义行为”,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从事此类行为。从认知角度看,面对真实的“正义行为”,老师和学生进行一定的讨论,这会使学生逐步学会分辨何种情况下正义感和责任感是应该直接表现出来,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需要暂时隐藏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明白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理性的。从行为的角度看,在学生和老师分析讨论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妥善处理此次事件,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行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表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因此,面对学生的“告状”,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契机,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促进师生和谐与生生和谐的契机。学生“告状”反应的是同学之间的问题,虽然学生对他人问题的反映可能带有主观性,但是学生这种对同学关注热情是可以为我们教育服务的。人和人的关系的建立维系有赖于对对方积极的关注,没有了这种积极的关注,再好再深的关系也会逐渐淡去。当然,这和小学生“告状”中的关注有所不同,但恰恰这种不同提供了我们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做的不是扑灭学生关注的热情,而是激发关注的热情,使它成为促进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的力量。面对“告状”,老师首先可以肯定学生对别人的关注。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别人的积极方面,以此克服消极的关注, 提倡积极的关注;对于“被告”的同学,老师应该告诉他:同学对你的“告状”表明他对你的关注,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也说明你能做得更好。老师还应该创造对话的机会,消除二者之间的误解,沟通“被告”和“原告”之间的情感,从而促进师生和谐与生生和谐。

综上表明,班主任教师在处理学生“告状”的时候,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情理交融,利用“告状”的有利教育契机,引导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为此,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向师心和向上心;其次,态度明朗,肯定是,否定非,是非清楚;再次,避免不良暗示,提倡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和形象去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避免学生再度心理失衡,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 区别对待,做好疏导与安抚。只要班主任教师心中有爱,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抓住这其中蕴含的教育契机。

本刊将于近期探讨以下问题:

1.班主任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

2.课间安全问题

栏目投稿邮箱:BZR_36@163.com

■  编辑∕徐蕊

猜你喜欢
正义感契机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论正义感在法官裁判中的合理定位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
长大的理想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
正义感与罗尔斯的秩序社会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