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蕊
摘要: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讲授模式严重影响了大学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时代使命,而讨论式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性、协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通过对英语文体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呈现其教改的成效。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英语文体学; 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注重人才实践能力(即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它始终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己任,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放在首位。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文体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跨学科课程,即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去阐释不同体裁的文本内容和写作风格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从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零散的知识模块提炼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了有效地实现此教学目标,在讲授的过程中不再是单方面的枯燥讲解,而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开展批评性阅读,培养学生实际的分析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自此,讨论式教学法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纷纷尝试讨论式教改。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师生作为学习共同体,围绕某个主题平等发表观点,共同学习进步,在知识、思维和理念方面都有所提高的一种学习方法。”[2]它体现了当代的教育理念,适应了当下的教改思路,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法相比,讨论式教法具有如下优点:目标明确—讨论话题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教学相长;团队合作—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民主对话—师生关系自由平等,双向交流;自主创新—理性思辨能力缜密,创意无限。
二、讨论式教学法在文体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准备
为了使讨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前讨论题的准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确定讨论的中心议题,每个议题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目标明确。讨论的范围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如果难度系数过高,学生会望而生畏,无话可说;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学生又会不屑回答。当然,问题还应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独具匠心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变被动倾听接受为主动参与讨论,进而热衷于讨论。此外,讨论的问题还应该是开放性的话题,不必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就可以。
题目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对相关学科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对学术前沿有正确的把握,对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料有充分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对课堂讨论的时间能够根据需要灵活掌握。此外,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讲者,而是教学环节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倾听者、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协作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前应该系统地阅读相关资料,适当做笔记,为讨论做好发言准备。此外,学生的学习观念也要有所改变,从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满堂灌改为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地与同学交流合作,一起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或解决较为繁琐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去,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讲台在前、课桌在后的教室环境已不适合讨论式教法的实施。因为我院英语专业采取的是小班授课模式,教师无须借助扩音设备与学生交流,可以在教室的任何位置参与学生讨论。为了更好地适应讨论式教学法的需求,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采用圆圈形或三角形的座位安排,使学生相对固定的学习空间变成便于交流的弹性空间,从而促成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部分,主要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模式。全班讨论,即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式讨论。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任务,课堂上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由于此模式涉及的人数多、规模大,所以问题的难度要相对容易,便于教师掌控全局。分组讨论,即以小组为单位的分散式讨论。此模式更适合学生对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讨论的气氛也更加热烈。
在此环节中,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一般而言,讨论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性原则—讨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而设问。问题的明确化可以使学生获知所议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讨论的价值是什么。以文体学课为例,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将各个章节的问题按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模式进行划分(如下图表所示),在每节课前告知学生,使学生提前了然于心。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课前阅读,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具体性原则—讨论的问题应表述清晰准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避免落入广、泛、空的俗套。以第五章公共演讲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出演讲稿的文体学特征,笔者静心地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①以著名的演讲语篇“I Have a Dream”作为范例,引入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讨论话题Why do you like the speech “I Have a Dream”? ②由于很多同学能够流利地背诵这篇演讲的部分段落,故以此问题Why is it easy for you to recite this great speech?作为过渡,让学生给出理由。③对于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总结出一些文体学特征,但是不容易将其归类,所以设立如下四个问题,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四个语言学层面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r recitation and Martin Luther Kings speech recording? How does the orator add a touch of intimacy to the addresser-addressee relationship? How does the orator vary the sentence length to reflect the emotional state of his mind? What is the prominent of the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is speech?④各組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通过此问题 What is in this speech making a strong impression on you?对上述讨论做以总结。
3.启发性原则—讨论的题目要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特别是小组讨论的问题,应尽量避免以Yes/No为答案的题目,多一些评价性问题和解释性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批判性地看待问题。在讨论广告的功能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广告是学生较为熟知的体裁,所以学生会对相关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只要问题的启发性较强,学生给出的答案远远超乎笔者的预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肯定声中自信心也得以加强。
4.量力性原则—题目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学生可能不屑回答;如果题目太难,学生可能无话可说,这样都会造成冷场的局面。只有选择难度适中又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题目,才能更好地激发其讨论的热情,才能充分地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掌握讨论的话语权。
在初次接触英语文体学课程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认为文体学是文艺学和体育学的综合,所以如何将文体学这个概念介绍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答案。当学生看到问题涉及到时下流行的神曲忐忑、电视剧甄嬛传、歌曲江南style,显得饶有兴趣,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见解加以总结,概括出style的定义。再引导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经济学、数学、政治学的理解,推导出与它们的后缀 –ics(…的学科)相同的文体学的广义定义:Stylistics means the study of style. 由此可见,讨论的话题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容易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有了好的讨论题目,还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确保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知识点讲述或理论解释,以防打断学生的思路或把学生的答案引向自己所期望的结论方向;教师要尽量避免心理喜好倾向,一视同仁,不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的回答,耐心倾听不同的意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讨论氛围;教师要尽量避免冷场现象,但也要给暂时沉默的学生充分的思考缓冲时间;教师要尽量避免踊跃回答问题的混乱场面,可用奖励机制让学生安静下来,把回答的机会给予平时较为沉默寡言的学生,以兹鼓励。
(三)课后总结
总结评价是讨论式教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总结的目的是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炼升华,继而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它是使零散的认知系统化、理论化的有效途径。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发表很多见解或提出一些质疑,所以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做以小结:对于正确的意见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给予鼓励,必要时可以加以引申,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对于片面的观点要予以部分肯定,进而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对于错误的观点要予以指正,但要有理有据地说服学生,绝不能打压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对于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教师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借鉴。此外,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受不同的见解。
及时的课后总结不仅可以指出本节课的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找出题目的设立、讨论的组织环节等存在哪些不足,为接下来的讨论指明改进的方向。
三、总结
高等教育远不只是单纯的知识获取,更需要培养批判的分析能力,对所触及的知识采取一种怀疑和质询的态度。[3]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推行是符合时代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这样的探索有益于展现学生的批判性逻辑思维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层次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益于体现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益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英语文体学课程以其知识面广、材料丰富、话题多样、实用性强等特点,在学生中深受欢迎。讨论式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成功践行,使学生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06-13.
[2] 杨国华.讨论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4:15-23.
[3] 王越旺,路梦瑶.普通高校应用性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3 (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