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2018-02-26 13:17刘涛何飞孙智慧
职业时空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刘涛 何飞 孙智慧

摘要:大数据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当依托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体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2+1”人才培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第三学期等形式进行校企协作、产学研共建等方式。同时针对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合力不足、忽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忽视企业文化、培养目标契合合度不高等现实困境,通过校企协同建设具有引导力和约束力的机制,协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协同推进“实践为导向”的课堂教学、建立“全链条”指导服务平台等方式创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职业院校;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模式

早在2008年,国家在《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提出了,“推进职教办学、产学结合为重点,探索职业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进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让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有未的高科技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应当思索如何依托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产学研模式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大数据时代呼唤职业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紐约时报》的一篇专栏中明确提出:“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是指抓取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信息资产。相比传统数据处理需要采用抽样调查(随机分析法)而产生的局限,大数据分析以其海量的数据规模、多样的数据类型、快速的数据流转和价值密度低等特征对人类传统思维方式提出新的挑战,改变了科学发展的范式,从计算模拟型转向数据探索型。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数字资源转变了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社会化互助学习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界限。

大数据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行业,不断涌现的新兴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要。职业院校必须思考如何满足社会的这种新需求,培养行业尖端前沿人才。大数据时代,依托云计算功能的数据挖掘、处理和分析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例,2016年新华社正式推出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参与写稿项目。同一年微软公司的两大智能机器人高情商的小冰和高生产力的小娜经实验研究证实已经具备了对新闻素材做相应的智能分析包括情感分析在内的处理。2017年双11期间“鲁班”这一AI设计师设计了4亿张商品展示广告,即将到来的2018年更是被人们视为人工智能的元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指导科技协同合作的管理新思想,协同创新给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职业院校应当依托自身科研特色和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全方面多层次的合作,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学科融合,产学研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1]。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基本内涵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寻求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从组成结构来看,职业院校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既包括了学校、企事业单位,也包括了政府或中介机构,实现了学校、企事业单位与政府、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利益一体化的联盟。作为一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推动了学校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展,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产业升级转型,提高了劳动就业率,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职业院校秉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充分结合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校企结合的形式让职业教育成为推动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有利支撑,为企业提供高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生产一线需要,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生在学校教室、实验室与企业生产车间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轮换学习,切实提高了生产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2]。

二、产学研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职业院校坚持以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开展了形式多样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前身是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坚持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采用“政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开设第三学期、组建学生创业团队等形式摸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连续四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成为全国职业生涯教育典型院校[3]。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根据企业岗位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将企业的生产基地、车间厂房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按照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与教研基地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难度攻坚。这样“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招生、培养和就业一条龙。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都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例如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和正崴集团开展的机电、模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无锡天然纺织有限公司签订的服装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陕西润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展的酒店专业、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招生标准,课程设置也是校企双方共同商定,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部分专业要求学生进校后每个暑假都要去对口企业实习,第三年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或者五个月,通过学习—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性较强,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了企业技术人员欠缺的困境,有机结合了企业与学院的资源,即为学校提供了生产一线的教学实践平台,又能让企业充分利用学院的科研、技术优势解决企业的技术难关,实现技术上的跨域发展,实现了企业、学院的“双赢”。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职业院校和高职高专采用最多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2+1”中的“2”指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和实习,“1”指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去企业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主要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行业动态和行业理论,同时实现了学院老师的研发技术成果直接产业化。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地各级职业学院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2+1”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了我国职教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工学交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校实习与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开设的“第三学期”教学实践,安排在两个学年之间的暑假进行,时间一般在7周左右,在这7周的时间里学生要参加学院组织的顶岗实习,在实习中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学生带着新体会和新感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理论知识,为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打下基础。这样“滚动式”的实习方式有效地弥补了“2+1”顶岗实习模式中的不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实习,学生的进步非常明显,同时学生将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与教师进行深入地讨论、交流,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升华,也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3]。

再比如晋城职业学院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淮海机械厂开展了相关合作试行了两种人才培养方式:一种是先实习后学习,既新生入校后先去企业接受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再回到学校教室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一种是与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类似的“滚动”实习方式,利用暑假实习,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再实习,再学习。三年时间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培养方式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人才[4]。

三、产学研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溯源

当前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提高了企业的人才竞争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合力不足、忽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忽视企业文化、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等现实困境。

(一)忽略企业的协同参与,产学研合力不足

纵观全国各地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部分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学校占了主导甚至是强势地位,企业话语权不大,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部分是迫于政府压力心不甘情不愿地参与。究其原因,是因为校企合作中存在企业受益不明确,学生参加生产一线实习增加生产成本、合作培养的高素质学生易流失、企业税收、补贴等支持性政策不到位或者不明确等现实困境。同时,部分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深入对接学院和企业的价值观,也没有充分整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缺少双方的文化交流与渗透,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缺少深层次的融合和协同创新。

(二)忽视企业兼职教师的协同参与,随意性较强

当前不少职业院校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忽视企业兼职教师协同参与的问题。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一所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是职业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教师的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學生能力的提升。在当前号召“双师型”教师的大背景下,不少职业院校邀请企业中生产经验丰富的一线职工进入课堂,补足专职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可能在授课方式和教学方式上不够专业,但由于长期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是专任教师无法比拟的,因此,邀请企业职工走进课堂、开设讲座是很好的人才培养新方式。但当前因为校企双方存在协调组织工作上的困境,存在着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强,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不够深入、细致等问题。

(三)忽视生产实践的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契合度不高

当前存在于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契合度不高。不少职业院校依然存在着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比如教材更新速度不够,创新创业的内容不能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契合,教学实践或者模拟教学与职场真实场景有偏差,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性偏低。同时,虽然各个职业院校均有派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但由于缺少约束机制,部分教师存在“走过场”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不让教师、学生深入到生产核心部门,只让参与挂职的教师和实习的学生重复简单的生产劳动,对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大。

(四)忽视企业文化的协同参与,培养氛围不浓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示范和促进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当前,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少职业院校开始思考引入协同创新的企业文化进入校园,给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带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势必存在差异,特别是企业文化中浓郁的“逐利”观念对学校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所以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引入企业文化协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疑惑甚至拒绝。职业院校必须认识到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中的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学校要沉下心,静下来认真筛选和甄别适合校园建设的优质企业文化,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碰撞、交织与融合[5]。

四、关于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的思考

自2015年国家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的号召以来,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协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创新型、科技型人才。建立校企协同创新的技能影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共建具有引导力和约束力的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平稳健康运行。

(一)校企协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做好校企协同,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在学校内优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过硬的优秀教师进入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学校要与企业加强协作,加大教师挂职锻炼的约束力度,避免出现“走过场”“人浮于事”的现象,要让教师切切实实地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中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在挂职锻炼中成长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在企业内部聘请一批业务精干、理论知识扎实的优秀一线员工进入课堂为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知识。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多以讲座这样的形式开展企业职工教学的现状,学校应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的优秀员工进入课堂系统讲授一门到两门实践性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学校、企业间做好协调沟通工作,采用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来让更多优秀的教师、员工成长为卓越的“双师型”教师。

(二)校企协同打造“实践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职业院校可以参考国外职业学校的做法,将真实的生产场景、创业环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感受创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做好协同工作,解决课堂教学中“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在企业的协同下共同寻找可以让学生尝试的微小创业项目,让课堂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打造“实践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引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为主,通过任务导向和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6]。

(三)校企协同打造“全链条式”指导服务平台

产学研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校企协同打造“全链条式”指导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双导师(校內导师和企业生产一线导师)答疑解惑,创设双师型教育团队以保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通过创设教学生产一线平台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施展的平台,以众创空间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全链条式”指导服务平台,给学生场地、设施、设备等“硬实力”方面的支持,又有专门为创业服务的融资服务、组织协调、辐射带动等“软实力”方面的服务。产学研共建众创空间这一类的“全链条式”指导服务平台,要注意协调好空间的运营,既避免完全由学校运行,也避免完全开放给企业。若完全放开给企业,将不利于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若完全由职业院校运营,则又不利于发挥企业协助建设的优势,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若完全交给学生管理,则可能会因为学生经验不足导致平台的运营风险较大。因此,诸如众创空间一类的“全链条式”指导服务平台一定要做好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的三者联合运营,让学校的教育管理、企业的市场化服务、学生的创新共同作用于众创空间,共同建好众创空间[7]。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通过校企协同打造教学实践平台,让学生走上生产岗位、科研岗位、技术岗位,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既解决了企业技术攻关的难题,又帮助了教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三得。职业院校要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积极思考如何依托自身的特色王牌专业做好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切实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1-5.

[2] 胡丽霞,李宇红.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内涵、模式与机制[J].当代职业教育,2012,(7):8-10.

[3] 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

[4] 李明,郭明霞.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模式探究——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的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6-17.

[5] 董慧.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 2016,(11): 38-41.

[6] 朱晓燕.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评估与培育模式组合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5,(5):12-16.

[7]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5): 18-26.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