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莲童 沈国良
摘要:针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自身和用人企业双方进行分析,原因在于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与用人企业岗位需求标准严重脱节,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提出在职业教育中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以专业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其中企业岗前培训前移的教学设计,能够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实现校企双赢。同时,推进高校职业教育成功转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使得部分毕业生产生了毕业就失业的恐惧心理[1]。高校职业教育效果不理想,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未能达到企业的生产要求,无法胜任生产岗位,这也让用人企业很是苦恼[2]。反之,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甚至出现了学生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的情况。如表1,地方本科院校的就业率远远低于技工院校,即便是就业率前三甲的中国药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平均就业率也低于部分骨干技工院校0.54%[3][4]。一边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技工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造成这种冰火两重天局面的根源在于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用人企业的要求严重脱节。因此,很多地方高校积极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采取在职业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针对用人企业的具体要求设置专业课程等教学改革举措。为此,需要将职业教育教学中各个环节重新规划、整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确保职业教育转型准确、到位。
通过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逐渐形成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完全达到或高于用人企业的招聘标准,既让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目的。如图1所示,该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校企共同啟蒙入学专业教育、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强化岗前培训、开放式招聘实现校企共赢,四个环节紧密相连,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动态环型结构。
一、校企共同启蒙入学专业教育
入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环,其意义尤为重要。尤其是入学专业教育,更应发挥专业启蒙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入学专业教育大多是对学生进行包括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内容、未来前景等概括性介绍,强调学习各门课程的重要意义。这种传统的专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新生对本专业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内容抽象、形式单调、理论性较强,无法对专业知识毫无认知的新生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为了达到专业启蒙的教育作用,应邀请企业主管、行业专家走进课堂,从企业、行业的角度去诠释专业的意义。从生产实际出发,阐述在实际生产岗位操作中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真实的生产线运行过程、工艺流程、大型生产设备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以视频的形式现场播放。由于企业主管、行业专家都来自于生产企业和行业的前沿,他们所介绍的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最浓缩、最精华、最具实践价值的经验,以及最真实、最前沿、最具科技含量的行业信息,这样的专业教育生动形象、直观具体、清晰易懂,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思维冲击,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这堂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的入学专业启蒙教育课,不仅使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整个大学教育是一个目标定位准确、规划清晰完整、课程丰富实用的一个完整教育教学体系,进而提高对学校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同时,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使其在校期间就关注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收集相关信息,有利于未来就业方向的把握。
二、校企共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技工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趋向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实践课程比例高( 约占60%~75%) ,经过长时间实操训练,技工院校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技术技能过硬等特点。而本科院校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课程比例相对低(一般不足30%)[5],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牢固并运用熟练,具备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难题和研发能力。高校的实验课多是基础性实验,缺少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缺少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将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实践应用,探索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缺少总结新理论的科技创新、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所有创新都是来之于实践,又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应遵循客观规律
实践在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同时,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实践中还可以用已知的知识探索出新的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指导,自身无法产生价值,而实践在检验理论的同时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产生价值。由此可见,在一个由理论和实践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因此,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课所占比例应该大于理论课。这样才能与知识体系实际结构相符,符合其客观规律。
(三)必须全面开展实践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工人,直接指向企业实际生产岗位,所以在其课程建设上,应以实践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在企业实际生产中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为企业的生产岗位量身培养操作人员。相比之下,偏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大学生,由于实际操作能力弱,入职后需要经过岗前培训的再学习才能达到上岗的要求。一个是到岗就能转化为生产力,一个是进厂后还要花费财力、物力、时间培训才能投入生产,企业的选择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必须全面快速推进实践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