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留波:用双脚丈量民意

2018-02-26 00:20郇岩
时代报告 2018年12期
关键词:蚂蚱报告文学驻村

2017年8月,在外地培训的睢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第二教学部副主任王留波被单位领导的一通电话打的措手不及,那毋庸质疑的口气蕴含着此项工作的重要与重视。从课堂到乡村,就这样,王留波成了城关回族镇老关张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角色的突然转换,让王留波极不适应。确切地说,他已是学校派驻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第一任,因年龄大加之工作繁重,突患脑梗回家休养;第二任,干了不到半年,也因身体不适而离开。待支部书记董超向村民介绍王留波时,稀稀拉拉的掌声反映出村民对这个驻村书记的不待见。面对怀疑、漠视甚至敌视的眼神,王留波的心不由得“咯噔”了一下,况且,对于驻村扶贫他又一窍不通,脱贫工作如何去做心里没底。可12年戎旅生涯给他注入了“硬汉”基因,临阵脱逃回去咋向领导交差?落荒而逃岂不成了他人的笑柄?成王败寇乃一念之差,留下,给自己一个台阶,努力了,付出了,既使干不好,起码不后悔。于是,头顶着驻村第一书记的“光环”,王留波选择留了下来。

百姓的事

既然留了下来,就要明确驻村的目的。入夜,在新搬进的村室里,王留波在驻村的第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凝聚群众,依靠群众,带领群众,敬畏群众。”同时,他还把白天逐村入户了解到的情况分门别类地一笔笔记录下来。

百姓的事无小事,至此,与贫困户共做一顿饭,宣传一次政策,解决一个困难成了王留波日常。只要一有空闲,他不是去五保户家看看失去父母的聋哑儿童,就是到村里孤寡老人家嘘寒问暖。短短的时间,就为村里几十位慢性病人办理了慢性病卡,为多位中职贫困学生申请了“雨露計划”……

村民司广田突发脑溢血,好端端的一个家瞬间塌了天。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如何帮他们渡过难关也成了王留波的心病。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到有关职能部门为司广田申请大病医疗补助。后来,成了植物人的司广田只要听到王留波在他的床头说话,都会有意无意地眨巴着眼晴。司广田的儿媳李娜说,父亲能听懂王书记的话。

村民司建超年轻时就是村里的能人,办事有主见,有想法,敢想,敢干,以前开过车,帮别人盖过房送过板。用他的话说,因无一技之长,七十二行他“几乎都干遍”,眼看已步入晚年,也没找到一个致富的门路。王留波了解到这一情况,鼓励他去外地学习养殖技术。司建超学成归来,王留波又帮着他购买到100只好品种的湖山羊。司建超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从去年到现在,他的湖山羊由当初的百只到现在的千只,三个月出一次栏,每只200元盈利,一年下来就是“恁些”,他伸出两个指头比划着,一脸的自豪!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能忘乡邻。眼下,司建超已与王书记商量准备成立养殖合作社,左邻右舍有想搞养殖的,他愿意毫不保留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进百家门,吃百家饭,唠家常事,解百姓忧。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好事不仅让村民谋到了好处而且享受到了福利,一时间,村民不但对他另眼看待,他还成了老百姓口中的“好人”“好官”。

筑巢引凤

老关张村位于城乡接合部,四季分明,空气适宜,环境良好,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但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挣钱的门道除了进城干个杂活就是长期出外打工。近几年,村里外出务工返乡的不在少数: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技术靠打零工,不但挣不到钱,反而在外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落下了一身的病;二则年龄大了,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一些在外打工的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纷纷回到了家乡,然而家乡的黄土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希望,于是再出去找工作,如此反复折腾,让一部分村民因病或缺技术而成了贫困户。目前,全村87户贫困户因缺技术的就有75户。如贫困户韩冬梅,原在南方沿海城市打工,因环境、气候及紧张的工作节奏,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两个手指关节变形,治病花光了多年的积蓄,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只得回家打个零工。

守着青山还怕没柴烧?天时地利人和,若筑巢引凤,拨开云雾,指出一条脱贫路,老百姓想不富都难。想到这里,王留波兴奋地一跃从床上跳起,挑灯夜战,把老关张村的资源优势画了一个区位图,哪儿“困”住了手脚,就从哪儿突破重围。大网撒开,蓝图绘就,第二天天刚亮,他就回原单位找到相关领导把村里的情况详详细细、林林总总地抖了个遍。他的想法得到了马国峰校长的大力支持,一时间,学校的农业专家带着技术纷纷走进了老关张村的田间地头,从养殖到种植再到果树的培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点与面的结合一点一点地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专家们讲的用心,村民们听的暖心,一个个课时下来,老百姓的心里透亮透亮的。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贫困户汤其领,以前种梨树几百株,收益不高,通过睢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农艺师刘青到果园讲解、实践,去年他家的几亩梨园喜获丰收,收入可观。一人带头,全村效仿,一时间,村里的老百姓也纷纷找王留波支招,都想种果树发家致富。见时机成熟,为了给群众寻找到一个可持续的脱贫产业,去年10月份,在镇党委书记李红星、副镇长徐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来到河北沧州万源枣树种植基地考察,引进冬枣新品种早脆王。目前,老关张村已试栽果树百余亩。

交通便捷,环境适宜,今年5月份,老关张村这棵梧桐树迎来一只金凤凰。副县长贾毅带领山东凤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老总来到睢县,决定把在山东推广试种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奶奶家”哈密瓜、西红柿、“红宝石”草莓落户老关张村。经过协商,该公司提供种苗、菌肥、种植技术,并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回收产品,达到农民、村委、企业三赢。这种保值式的种植模式很受群众欢迎。

在老关张村南头,一溜儿八个蚂蚱大棚,便是蚂蚱哥李东军的“摇钱树”。一年前,在外乡搞蚂蚱养殖的李东军看到老关张村的区位优势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便决定将他外乡的十几座蚂蚱大棚一股脑儿全搬迁到这里……

在与李东军的闲聊中,这位“蚂蚱哥”不停歇地道起了他的“蚂蚱经”。说起王留波书记,他一脸的喜气,他说王书记是他的福星,不但帮他策划营销模式,还帮他筹划养殖规模,没有王书记,他的蚂蚱产业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好。目前,李东军的八个大棚里饲养的蚂蚱,年收入可达十多万元左右。下一步,他要成立蚂蚱养殖基地,传授技术,回收产品,让老百姓真正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让各种风味的油炸蚂蚱不但成为各大酒店的一张招牌菜,而且还要成为睢县老关张村的一张名片。

为了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王留波带领村“两委”班子开办了农民夜校,把瓜棚当作教学课堂,把公司技术总监请到课堂上。同时,他们还选拔部分有意愿返乡创业的知识青年,入选村里的科技人才库。村委主任李玉光带领村委一班人,主动担当起了大棚的日常管理工作,他们说,通过入选到果蔬产业基地锻炼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技术,关键是与农业专家的接触开阔了视野,坚定了扎根农村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10月底,12座大棚里的“奶奶家”哈密瓜已全部采摘,5座大棚里的西红柿、“红宝石”草莓正式入苗栽种。

坚强后盾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具体成效。

让群众代表评议党员,党员评议支委,牵涉群众利益的事都要召开村“两委”会,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凡事亮到桌面上,这是王留波驻村以来对群众的承诺,也是对村“两委”的承诺。每月五日开展“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学习党的章程。“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要让他们看到党就是核心,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就是他们的安全保护神。”

80多岁的老党员董泽良,爱讲党史,讲孝道,讲年轻时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讲革命先烈打江山的不易。王留波对他非常尊重,遇事必征求这些老党员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今年的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日,王留波带领村里的党员及新培养的三名入党积极分子,面向党旗高举右拳郑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以及健全村务公开制度,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一份答卷

夜幕降临,城关镇老关张村的农家书屋里灯火通明。该村村民董孝录早早地吃过晚饭和十多位村民结伴到此学科技、侃农经,充充电。

“这里什么书都有,我平常爱琢磨,有的书籍在市场上买不到,况且平时家务忙,也没时间出去买书。”董孝录说,他在这里通过自学,掌握了养猪、推拿和按摩技术,目前他养了50头猪,长势良好。

“从农业生产、致富点子到生活观念,从李家的长毛兔饲养,到周家有谁到哪务工挣了多少钱……”该村村委委员周月平向记者聊起村里扶贫扶志又扶智的文化阵地,越聊越来劲,越侃嗓门越高,全然不顾一天的疲惫。他说,村民们有了“取经”的好去处,找到了致富的好路子,老百姓不但吃好喝好还要活出骨气,活出精气神。说完,他朝记者伸出拇指,说这个大赞是送给驻村书记王留波的,“他是党的好干部,老百姓的主心骨”。

用双脚丈量民意,用责任凝聚担当。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优势,老关张村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特色养殖、转移就业、金融扶贫、公益岗位和扶贫车间为贫困户经济增收开辟了多种途径,王留波带领群众上项目、兴产业,在脱贫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基地户户增收,庭院的“三清六改”,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小病不出门,大病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100%,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建文化广场、配套体育器材让村民精神生活得到了愉悦。

把一件件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把一个贫困村打造成了富裕乡村、文明乡村、美丽乡村。“用忠诚担当践行驻村诺言,用实干干实助力脱贫攻坚,让高高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旗愈加鲜艳!”王留波的梦想不但实现了,而且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后 在豫东大地采写第一书记的报告文学作家

脱贫攻坚战是三大攻坚战之一,整个国家上下一盘棋,全民一条心,迎战2020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时代报告》顺势而上开设“特稿”栏目关注第一书记。也是在这一时期,郇岩首当其冲去一线采访。睢县是她的故乡,她的身上,流淌着故土的血脉。由睢县起,她采写了《王志杰:百姓谁不爱好官》《赵红珍:郭庄村的编外村民》《张克功:造福百姓,向梦想出发》《龚广涛:用真心赢得民心》等奋斗在睢县一线最为优秀的第一书记们。

郇岩是一位女性报告文学作家,早已过而立之年的她仍辛苦奔波于采访一线。与年轻记者一同外出采访,她往往比年轻人更有耐性,有时甚至晚上八九点钟了,她的采访还在进行中。每采访一位第一书记,她的采访笔记会有厚厚的一沓稿纸,有时甚至一次采访用完一支水笔芯。凭借扎实的采写功底赢得了家乡人民的赞许。

郇岩的报告文学作品最大的长处在于“以情动人”。每每采访归来,她会借着采访的余味细细致致地翻阅所有的采访记录,将能够用上的每一句话甄选出来。初稿做成之后,她先让自己的先生看。先生检验稿件的标准是,动情处能否让人鼻头发酸,潸然泪下。有些时候先生说,此段没有让他流泪的冲动。她就伏下身子再去做第二稿、第三稿……过了先生的第一关,稿件才传给责编。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是1968年人,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之前,他作为“鲁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的记录一直没有被打破。在奔流文学院第六届作家研修班上,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已经50岁了,还是“最年轻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得主中,青年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1977)脱颖而出。也由此,我们能够某种程度上明白报告文学作家的辛苦。有很多年轻的报告文学写作者說,报告文学太难写了,不似小说、散文、诗歌,不出屋门也可以写出来,而报告文学必得走出屋门,走到一线,走进火热的人民生活中。

我们认为,报告文学作家郇岩,可以作为年轻报告文学写作者的现实参照坐标。(董海燕)

猜你喜欢
蚂蚱报告文学驻村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第一书记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辉煌与重生
蚂蚁和蚂蚱
蚂蚱与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