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玉
【摘要】 当前,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强调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常规教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源远流长、根植民间、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基础,是现代文明存在的基因和成长的土壤。
【关键词】 中学 美术教学中 学习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1-065-01
0
笔者所在的家乡武夷山市,存在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民间习俗枫坡拔烛桥、民间舞蹈五夫龙鱼戏、传统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等,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对我们城市未来的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幸存的不少,得到整理发扬光大的却不多。武夷山的大部分人们对非遗了解的并不是很深,尤其对非遗的一些“冷门”项目,知之者更少。由此我们想到,何不在校园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当地人们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热情呢?
我们如果在学校课程中开设非遗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关于非遗的知识,耳濡目染中自然产生对非遗的喜爱与学习的热情,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现状
非遗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最佳体现,保存着重要地方文化信息。但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而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来,传承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另外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其保护及传承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成正比。近年來,武夷山加快旅游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文化活动走进武夷山,各类旅游节、茶博会、马拉松赛等成为交流、展示、宣传、推介武夷山文化的重要平台,但大家对活动上非遗的展演关注度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本土的传统的文化,对外来的一些文化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却是盲目追逐,麦当劳、肯德基更是让孩子们趋之若鹜,喝星巴克成为一种时尚,对民族的健康饮料“茶”则没多大兴趣,对分茶游艺——茶百戏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知为何物了,我们保护非遗的意义是什么?仅仅是让非遗的节目表演一下吗?会有人再郑重其事地喝着茶并联想到我们的悠悠茶文化历史吗?你会说有,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人不多,我们渐渐冷落了我们自己的,传统的东西,这些一旦失传,损失将是巨大的。我们为非遗的艰难的处境而揪心,祖宗留给我们的财产我们没有理由丢掉,保护非遗,我们才不至于在文化上丢失自我。
二、茶百戏的独特内涵与审美价值
武夷山制茶、饮茶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作为茶文化里一枝独秀——茶百戏,在它身上体现出武夷山茶文化历史性和地域性,具有高度的潜在价值和深度的内涵,2009年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老师经系统研究,恢复和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重要技艺,并于2010年将茶百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茶百戏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用泡沫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形式,给人以赏心悦目感受,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书画,由于茶汤显现纹理丰富自然灵动,在同一茶汤可以变幻图案多次,充分展现了中国画中意境美,朦胧美。另外,“茶百戏”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仅一个茶百戏展示活动,涉及了环境、服装、茶具、茶艺等诸多内容,与美术有较多方面的契合点,因此让茶百戏这一古老艺术走进当今的美术课堂,能极大提高这美术一学科的文化深度和艺术魅力。学生欣赏与学习茶百戏技艺时,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国画的韵味,而且还可以学习古人烹茶、品茶的工具和方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非物质文化的熏陶,也提高艺术审美水平。
三、茶百戏传承的现实意义
随着武夷山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迅速发展,社会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想法让人们在紧张烦闷的生存劳作中产生浮躁心理,一些人对非遗根本就不屑一顾,认为这不能给自己带来高的经济效益。面对市场的冲击,茶百戏的传承人透着无奈,生存是传承的羁绊,由于茶百戏的技艺特殊,使它难于走进市场,另外它的传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艺人授徒,传承效率不是很高,对于这项相对古老的技艺,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学会并且收益较慢,一些弟子也因为生存的需要而放弃学习,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因此,我们加快茶百戏课程与常规课程的联系,通过美术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努力把茶百戏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大批培养传承人,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总之,茶百戏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我们学校的教学仅仅触及冰山一角,我们需要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理解和“润物细无声”式的文化传承,善于发现和判断其中的价值,推进非物质文化与学校课程的融合发展,茶百戏的意境能够孕育出良好的心态,净化并滋润着人的生命,我们教育者借助“茶百戏”的舞台,唱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好戏。
[ 参 考 文 献 ]
[1]陈文怀.《茶之趣》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
[2]曹亚明.《高职人才培养中艺术教育与美育的重要性》.文教资料,2006.
[3]吴先.《美育与艺术教育》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
[4]林治.《中国茶艺集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