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學中也引入了信息技术,给教师带来方便,给学生带来大量的学习资源。本文作者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此做法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探索真理的力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教学开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孪生兄弟小兔宝宝和小兔贝贝在过生日,它们的好朋友都带着礼物来庆贺。小熊送来了四个苹果,把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每只小兔能分几个呢?”“猫头鹰送来两个橙子,把两个橙子平均送给两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几个呢?”引出:“把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只小兔,该怎么分才公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小动物过生日、分礼物这两个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半个西瓜怎么分呢,怎么用数学方式表达呢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信息技术比较转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使数学与事实建立联系,数学规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的呈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认识时分的进率1小时=60分钟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通过可以把学生引到“龟兔赛跑”这个老故事,把两个小动物请到钟面上,课件演示乌龟和兔子在钟面上赛跑,让学生观察它们分别跑了多久?(乌龟跑了一大格,兔子跑了一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掌握本节课内容。
3.应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小学生的知识面有限,他们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感性的认识,并不能正确理性的分析,尤其在学习立体几何时,他们的抽象能力弱。在理解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圆柱体和长方体联系起来,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转换具体过程。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整个动态过程,把其中重要的信息用彩线勾勒出来,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到体积的计算公式,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锻炼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因为小学生往往好奇心强,好动,但是耐性极差,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持久的学习新知识,这种特性影响了课堂效果。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它通过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音、图片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理的满足,不至于厌烦。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练习课教学中,通过计算机情节的设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2.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我们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形式,而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可以更加牢固深刻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比大小》时候,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出苹果与橘子的对话,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苹果与橘子的多少。
3.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蕴藏的教育教学资源浩如烟海,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突破了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扩充教学知识量和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结构的内部链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跳出只学习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还能省去让人厌烦而不必要的“平口空说”,节省精力和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升师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教育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针对教材上的问题,除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外,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教学达到最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认识,探究说明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认识,并且分析了其应用的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1]杨淼;《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3(4)
[2]白冬冬;《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新课程(上);2015(3)
[3]韩翠萍;《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2)(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33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