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光 王陈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从2014年4月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总体国家安全观发表了多次讲话,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背景
1.当前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丰富
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最早仅局限在传统安全领域,即主要着眼于政治和军事安全领域,是一种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在1983年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安全”一词首次在中国官方文件中出现,而在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则是“国家安全”一词首次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出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的范围开始扩大。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俄罗斯演讲时提出了“新安全观”,其核心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但内涵仍有局限性,仅涉及对外安全和国际安全问题,而不是整体的国家安全问题。到21世纪,非传统安全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文件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专门论述了非传统安全的问题,指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而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到“多种安全威胁”,而且还强调“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中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由此可见,国家安全所涵盖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政治、军事领域逐渐延伸到经济、文化、社会、信息、生态、资源等诸多领域,其内涵和外沿不断丰富。
2.中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当今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涵盖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和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乏力,仍处于复苏之中;新兴国家及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各方力量分化整合,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斗争与合作,引发动荡和冲突。随着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变化,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将會处在一个与从前不同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本身也将成为影响战略态势的重要变量。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发达国家要维护其主导地位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关系,使中国容易遭到多种力量的制约和遏制。同时,中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通过之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累起来的能量,已经能够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推动诸多议题,并且可以努力开创新的战略机遇。
3.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
第一,与大国关系的变化。中国已成为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增大了中国巩固周边战略依托的难度。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的内外政策变化给中美关系带来新局面,中美之间的互动方式出现新变化,不确定性增加。俄罗斯是中国的重要邻国,与中国在地缘上十分接近,两国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在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和“二战”历史地位等问题上相互配合,各自维护了自身国家利益。增强战略互补,有利于两国各自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15年5月发表的《中俄关于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倡导合作共赢的联合声明》,2016年6月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表明中俄关系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追求。加强与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同时,欧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遭遇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正是中国凭借自身经济优势加紧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契机。
第二,面临着主权、安全等领域的许多挑战。朝鲜半岛问题是东北亚地区最热点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仍处于对立状态,威胁着本地区的安全。萨德系统入韩,使东北亚地区战略稳定遭到严重破坏。台湾妄图脱离大陆而独立,岛内政治生态恶劣,民进党当局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以及钓鱼岛争端和东海、南海油气资源争端也时时刻刻牵制着中国的发展。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通过宗教宣传和恐怖袭击等方式进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活动,也成为中国内部的一大威胁,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中国特色
总体国家安全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而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总体安全的结构和内涵也处处体现出中国特色。
1.总体安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的体现
总体安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维中的忧患意识、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
忧患意识要求国家在和平与发展环境中也要做到居安思危,防止国内危机和国外威胁,以实现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引用《周易·系辞下》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论述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整体意识强调国家安全的系统性。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继承传统的思想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古代的国家安全观念往往只重视王朝的政治、军事安全,而总体国家安全观则注重整体意识,体现的国家安全不仅包含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的领域,还包含经济、文化、医疗等诸多非传统安全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二者同样重视,并没有因为重视非传统安全而忽略传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2月全军装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持信息主导、体系建设,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构建适应履行使命要求的装备体系,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深刻表明,在强调非传统安全重要性的同时,传统安全不可以偏废,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协调并重。endprint
全局意识体现为不仅要把安全与发展联系起来,也要把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地区安全甚至国际安全联系起来。在2014年5月召开的亚信上海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一国无法在混乱的国际环境下独善其身,只有其他国家安全,本国才能免受战乱的威胁,只有本地区和国际社会都安全,本国才能有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2.把政治安全作为中国总体安全的根本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政治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国家政治安全就是国家在政治方面免于国家内外和政治内外各种因素侵害和威胁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内部要素和外部因素。从内部因素来看,包括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从外部因素来看,包括中国政权免于干扰或颠覆的威胁和免于外敌入侵的危险。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系统中具有根本性,一切其他安全都要为促进政治安全服务,政治安全反过来则可以保证其他领域的安全。在保证政治安全的前提下,其他安全问题也能够因此得到更好、更快的解决。把政治安全作为总体安全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反映出维护政治安定有序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任务。2017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政法工作作出指示时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这进一步凸显了政治安全的重要地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3.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宗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不安全最终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承受,因此,安全问题最终也是由人民群众来评判的。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要求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把人民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宗旨,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尤其要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正能量,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防范和化解危害国家安全的风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4.以共同安全为目标打造安全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中国的安全必须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安全共同体既是对过去共同安全的发展,也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安全共同体是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在处理本国安全与他国安全关系时,安全共同体要求在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的安全关切,只有以共同安全为目标,才不会陷入安全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只有树立普遍安全的意识,不以邻为壑,才能在促进普遍安全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安全。
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实现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1.制定一个能明确反映中国安全形势特点、任务、宗旨、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必须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即既要重视内部安全,又要重视外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要重视国土安全,又要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要重视传统安全,又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既要重视发展问题,又要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要重视自身安全,又要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总体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2.完善国家安全工作体制机制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完善国家安全工作体制机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界定国家安全职能,这是建立国家安全机构和配置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基础和依据,是国家安全体制的重要内容。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国家利益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国际政治环境显著变化,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亦趋增多,这要求我们全面清晰地定义国家利益,并据此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界定国家安全职能,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还不能适应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是当务之急。其次,要发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家安全领导机关、咨询机关、协调机关的作用。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为了统筹并协调国家的各项安全事务,更好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安全问题。同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提高国家在面临各种安全危机和挑战时的应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安全委员的主席,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各个部门利益的不协調现象发生,保证国家安全委员会运转时的效率。再次,要颁布一套国家安全相关法律,从总体上概括国家安全的内容。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新国家安全法是一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个方面的全局性、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新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和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调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基本任务。新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设立教育日对进一步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群众基础,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大意义。最后,要组建国家安全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的队伍,为国家安全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无论多么高效的国家安全机构,多么完善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都需要一支专业、高效、忠诚的国家安全工作队伍来运作,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捍卫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安全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安全体现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第一,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确保政治安全;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安全;第三,深化军队改革,实现国防现代化,注重人才培养,确保军事安全;第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安全;第五,统筹兼顾国内外局势,坚持“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走和平发展道路,确保战略安全。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科类基本科研项目“‘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互动研究”(WZD201704)的阶段性成果〕
(谢晓光,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陈生,辽宁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