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绿色繁荣的启示

2018-02-26 17:24
唯实 2018年2期
关键词:转型绿色生态

贾汪区是徐州市老工业基地煤炭工业的发源地,长期挖矿采煤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城区煤尘污染严重,“一城煤灰半城土”是旧时贾汪区的真实写照。随着煤炭资源枯竭,贾汪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2011年,贾汪区获批成为第三批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进入“后煤炭”时代,贾汪开始了艰辛的转型之路。2016年以来,贾汪区抓住徐州市委全面实施“一地一策”牵引性改革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落实“创建资源枯竭城市产业转型创新示范区”这一重大改革任务,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首要战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四个转型”,全面加快绿色发展步伐,百年煤城实现华丽转身。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先导,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贾汪区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冶金、煤化工、建材和电力都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贾汪区把产业转型作为先导工程,坚持“四手联弹”,演奏出产业“化蝶”的动人乐章。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扎实推进德龙不锈钢生产基地、徐矿电厂热电联产、龙山制焦LNG等超10亿元的项目建设,将传统产业做出特色,推动其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2017年6月,宝丰特钢公司和波兰华星集团签约,共同成立徐州宝华圆环链有限公司,整套引进国外圆环链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传统特钢行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依托恩华药业、朗欧医药、金彭电动车、香柏年家具等国内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家居家具、装配式住宅结构等新兴产业,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互联网+”有效对接与提升现有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促进“四新经济”和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三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围绕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贾汪区绿色果蔬品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实现了农民从种粮食到“种风景”的转变。四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全面突破。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与恒大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对接,大力发展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努力建设徐州地区高端养老养生基地。与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普洛斯公司合作,打造全市双向开放重要平台和仓储物流新高地。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贾汪区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元化、高端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发展优势日趋明显。

以生态转型为主线,走出绿色发展新路子。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史,给贾汪区留下了沉重的生态包袱。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贾汪区把生态转型作为突破口和主轴线,以生态转型带动和倒逼其他转型,努力做好山水文章、还原生态本色,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一是持续推进荒山造林工程。贾汪区境内283座山头星罗棋布,但山体多为石灰岩,岩石裸露率50%以上,植被生存环境极差,生态条件恶劣。贾汪区先后实施两轮“进军荒山”计划,广泛开展“绿化荒山、全民行动”活动,倡导全民种树、科学植树,硬是在石头缝里绣出绿色山林,让荒山披上了绿衣。截至2016年底,全区森林面积3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2.03%,较2005年翻了一番。二是持续推进碧水绕城工程。贾汪区历史上因泉水汇而成汪得名,故而有“泉城”之称。但因煤炭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破坏、水位沉降,泉城陷入无水无泉的尴尬境地。贾汪区大力实施“九路水进山,五路水入城”的调水工程,推进“十纵五横一环”的水网建设,疏通“断头河”、死水河,努力打通城市水循环。不断提升区域防洪抗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形成“河流绕城、湖水映城、水网织城”的健康水生态系统,打造了“山水贾汪,美丽泉城”的鲜明品牌。三是持续推进塌陷地治理工程。由于长期过度开采,贾汪全区塌陷地面积多达13.23万亩。贾汪区坚持“湖荡优美景观区、涵养生态修复区、高效农业标杆区”的目标定位,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塌陷地治理。潘安湖原是全区采煤塌陷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恶劣。在潘安湖治理中,贾汪区统筹“山水林田湖村路”七要素,推进“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综合整治,对塌陷区进行生态重构,形成了4000亩开阔水面和2000亩湿地景观,打造出湖水荡漾、草木葱茏的旖旎风光。潘安湖改造工程“变废为宝”,使生态伤疤变身城市景观,成为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的样板与典范,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以城市转型为依托,做强绿色发展新支撑。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其形态、结构、功能的转型升级既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贾汪区把城市转型作为基础和重点,努力让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鲜亮底色,让城市成为转型发展的坚实载体。一是打造中心城市拓展区,大力优化片区功能。贾汪区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部署要求,积极对接中心城市建设,主动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功能转移,积极加快融入徐州主城区步伐。按照片区化理念,确立了徐州工业园区、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双楼保税物流园区、大洞山旅游度假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城区、徐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七大片区,对片区发展科学定位、优化布局,努力使其成为集聚各类发展要素的“强磁场”。二是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样板区,加快破解二元结构。作为全市唯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试点区,贾汪区坚持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制约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农民变市民、宅基地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處理、农村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建设、农村文化大礼堂等十大工程,把一个个村庄变成了靓丽风景。坚持一手抓老城区提升,一手抓新城区拓展,全力创建大泉墨上小镇、耿集水美乡村、磨石塘美丽村居等特色小镇,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三是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积极增强城市魅力。贾汪区在把好山好水融入城市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与“旅游兴区”相统一,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优美的人文环境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让城市借力自然景观加快发展,建设远悦近来、备受青睐的“休闲慢城”。推出山水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游乐健身游、民俗文化游、乡村体验游五大精品线路。贾汪旅游成了国家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打响了“挖煤贾汪,旅游真旺”的闪亮名片。endprint

以社会转型为保障,彰显绿色发展新成效。在推进转型发展过程中,贾汪区注重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有效改进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一是让百姓生活更富裕。坚持富民导向,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环境污染少、群众参与面广的富民产业,建设农家乐、采摘园和特色民宿,真正让土地变成“聚宝盆”。建设返乡农民创业园,加强创业技能培训,推动“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坚持精准扶贫、精细脱贫,聚焦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将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利益捆绑挂钩,贫困户不脱贫党员不撤离、受问责。牢牢兜住民生底线,推广汴塘镇榴园村“社会主义大家庭”集中供养模式,建立低收入人群大病医保补助制度。二是让社会运行更有序。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科技防范网络,推动社区管理重心下移,支持居住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自主选择物业管理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深入挖掘本土治理资源,推广耿集“乡贤工作室”成功经验,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就近解决。深入开展“百千万”大走访活动,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积极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入推进“四项督查”和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是让政府治理更高效。深化行政审批权改革,设立行政审批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不见面审批”,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流程。抓好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领域行政执法资源,强化执法力量、完善执法体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二、贾汪区推进转型发展绿色繁荣的经验启示

近年来,贾汪区在转型发展、绿色繁荣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区域产业爆发力、生态竞争力、城市影响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呈现出更加绿色、更有活力的新气质。贾汪区推进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多次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推动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用绿色发展的GDP取代粗放落后的GDP。发展实践一再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成功”,迟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绿色发展成为不可阻挡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推动发展必须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穿越时空的深邃思考。贾汪区放眼区域长远发展,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顶住经济暂时放缓的压力,排除各方面质疑和干扰,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釜沉舟的决心,主动告别粗放落后的GDP,坚定不移穿新鞋、走新路,奋力闯出了发展新天地。通过转型,贾汪区成功地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绿色、高端、富民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跨越赶超,同时也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蓄优质动能。

推动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进”与“出”的关系,舍得眼前投入换得长远健康的生态系统。生态之殇是旧日贾汪区最突出的短板,转型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良好的生态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投入决定回报。只有舍得花大成本、下大功夫、用大力气,把真金白银真正投进去,才能让荒山披绿衣、碧水绕城来,才能让山河大地展露新颜,才能为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贾汪区在全区塌陷地治理上先后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治理总面积达6万余亩。面对潘安湖综合整治的繁重任务,贾汪区以省市区三级投入3.5亿元资金为引导,撬动运作社会化资本40余亿元,在采煤塌陷地上建起了国家4A级景区,用真金白银成功再造了一道生态景观,重构了一个生态系统,打造了一张生态名片。人不负绿,绿定不负人。如今贾汪区生态建设已经进入收获期、回报期,2016年来贾汪旅游人数5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8亿元,今年上半年,来贾汪旅游人数413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

推动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坚持久久为功方能收到长治之效。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指出,加快苏北发展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推动转型发展,需要把握好工作力度和节奏,努力实现时、度、效三者有机统一。一方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转型发展也有窗口期,迟疑不决、踟蹰不前就有可能坐失良机。贾汪区积极顺应绿色发展大趋势,抓住和用好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叠加的重大机遇,马上转、全面转、彻底转,推动城市发生了“由内而外”的根本性变化,使山水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进而改变了外界对贾汪区“灰头土脸”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转型发展是一场牵涉面广泛的深刻变革,必须克服急躁情绪和功利心态,注重加强系统设计,坚持稳扎稳打,确保步步为赢。在长达十余年的转型历程中,贾汪区委、区政府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坚持按科学规律办事,做足了生态文明这篇大文章,将贾汪区成功打造成为徐州的“大花园”和“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格局的重要板块。

推动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守护好绿水青山为后代留下金山银山。推动转型发展,要处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在统筹兼顾中实现经济社会行稳致远。贾汪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思想,严守生态管控红线,通过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赢得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生态+产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多点发力,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产业与生态和谐共荣,留下了挖不走、吃不空的金山银山,生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责任编辑:刘志刚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绿色生态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