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宁
雨声点点,杨柳依依。白墙青瓦,古朴的青石板昭示着岁月的悠长;烟波浩渺,澄澈的河水映照着这个穿越百年的古镇。记忆中,江南水乡就应如此,如同一位优雅娴静的美丽女子,遗世独立地静立在山水之中。但似乎,那记忆中的小镇离我是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人声鼎沸,嘈杂而喧嚣。回到那久违的江南小镇,眼前的一切却使我心中变得迷茫——这还是我所渴盼的,亲切的古朴小镇吗?
一个个小商贩如雨后春笋般一夜冒出。人头攒动,无数的游客将这个并不大的小镇挤满。那买的、卖的,是所谓“古老”的工艺品、小人书,是所谓的传统美食、地方特产。
贪图小利的客人讨价还价,精明狡猾的小贩不肯让利,眼前仿佛又要掀起一场争执。在这个庄严质朴的舞台之上,每天上演着类似的闹剧,显得格外讽刺。
听着高跟鞋叩击青石板的声音,看着那矮矮的墙垣边连绵起伏的太阳伞顶,感慨万千,一切仿佛都变得陌生起来。
七拐八拐,想去看看那个亲切的院子是否一如往前,却又是止不住的失落。
原先那个令人依恋的院子已然不在,而是化作由钢筋水泥浇铸的、看似华丽的仿古建筑。冰冷的墙壁,失去了以前的温度,也不见故人。
时光匆匆,如流水般逝去,不可追回。泛黄的记忆轴卷打开,仿佛一碰,便会立即破碎,如灰尘般随风远去。
记忆中的院子,应是风采万千,美丽迷人的。丹桂飘香的季节,红枫如火,映照着秋日。却也不少一丝热闹,不多一分清冷。
门槛上,爷爷眉飞色舞地讲述三国故事;院子里,奶奶勤劳地剁着菜,喂食鸡仔;竹林中,孩子们欢快地嬉笑着捉迷藏;街道上,三五成群的人们走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现在呢,酒店似乎依旧“热闹”。大厅里,人们行色匆匆,却又不得不耐心排队;那一处,店家因住宿问题而与游客吵得不可开交;旁边的看客,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
明明身处温暖惬意的环境中,骨子里散發出的,却是止不住的冷。
这古镇中的一切,离我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记忆中的景象,已是不可追及,无法回首了。
古镇改造,所谓的发展经济,真的能使古镇变得更好吗?耳边响起了推土机的轰鸣声,人们用冷漠的嘴脸判决古镇的命运。
改造是为了进步,修建是为了维护,真的如此吗?拆毁了原有建筑,引进唯利是图的商贩……
想是这是最后一次徘徊在这熟悉的街道,最后的再见,最后的回望。眼前的一切,是近,又是远。
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九(4)班
指导教师:朱丽洁
眼前“嘈杂而喧嚣”的古镇景点与记忆中如女子般“优雅娴静”的故乡差异巨大,在小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从号称“传统”的商品到完全“现代”的争吵,甚至精细到“高跟鞋叩击青石板的声音”和“连绵起伏的太阳伞顶”……一想到当年的恬淡从容,“记忆的卷轴”便“破碎了”,只留下“回望”时的遥远。作者精于描绘二者的差异,更写出了深有所感的精彩语句:“明明身处温暖惬意的环境中,骨子里散发出的,却是止不住的冷。”思想的锐利带来观察的独特,故能呈现不一样的视角;虽然对消费时代的旅游经济尚未认识深刻,但能作如是观,已是难能可贵,值得赞扬!
(丁国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