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48家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32%的工业总产值、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40.6%出口总额,集聚了全省44.7%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要看到,江苏高新区的发展存在多而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领军企业不多、体制机制回归等问题,一些重要指标在全国排名滞后,迫切需要对标找差、寻求突破,加快实现争先进位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江苏高新区的发展特征
转型发展有新突破。在发展理念、治理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2016年,江苏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3.64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1倍,劳动生产率达37万元/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7万亿元,高于全省15.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5200多家,占全省45%。纳米技术、石墨烯、碳纤维、物联网、太阳能光伏、北斗导航、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高端项目迅速成长。每年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万项。
創新驱动有新飞跃。高新区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1700多家,占全省35.3%;各类新型研发机构300多个,建有苏州纳米、苏州医工、常州智能、南京激光、无锡环保、南京未来网等6个省产业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36家,占全省46.3%。科技企业孵化器212家,其中,国家级73家,在孵企业13000多家。引进“千人计划”、“双创人才”、“双创团队”等省级以上人才2300多人,占全省51%;万人从业人员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41.2件,为全省平均水平4.8倍;10家高新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园区。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拥有世界上首台峰值运算性能超过每秒10亿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骨干节点覆盖35个重要城市,成为我国未来基础网络的雏形。
参与全球竞争有新成效。2016年,江苏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337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省的55.3%;出口总额8561亿元,占全省比重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额85.9亿美元,占全省的35%;高新区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7.1万人,同比增长22.1%。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数1152家,增长12.5%;内资控股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额278.6亿元。
区域均衡布局有新起色。至2017年2月,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国家级高新区全覆盖,区域布局更为协调。苏南高新区向一流水平迈进。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进入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行列。国家级高新区在徐淮盐连宿五市快速崛起,极大地推动了苏北战略性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可持续发展有新进展。全省高新区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0.1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13.7%,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21家高新区创建了省级以上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8家。
二、从全国看江苏高新区的创新绩效
1.江苏高新区的差距表现
江苏48家高新区中,有18家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区),数量居全国各省第一,所在城市综合实力强,苏州、无锡、南京人均GDP位列前列。但发展后劲不足,一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高端创新实力不强,加上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等瓶颈约束,导致一些经济技术指标增幅明显放缓,列入全国考核的部分重要项目位次较后。据2016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仅有苏州工业园综合排名第9位,其他排名都在20位之后。在创新人才方面,全国国家高新区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平均值为3266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达标,其他都在平均值之下。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方面,江苏分别落后于杭州、深圳、上海张江、武汉和西安高新区。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方面,江苏落后于深圳、北京中关村、杭州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方面,除南京高新区外,苏州、无锡高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高新区,表明江苏高新区企业技术含量和技术层次偏低。
2.“有高原无高峰”是最大短板
全国有146家国家高新区,另有苏州工业园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高新区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包括北京中关村、成都、上海张江、深圳、武汉东湖、西安高新区;二是创新型科技园区(21+1),含江苏的常州、苏州、苏州工业园、无锡四家高新区;三是创新型特色园区(22家),包括江苏的南京江宁、江阴、无锡宜兴环保园、武进四家高新区;四是稳定型高新区(1988—2009年升级为国家级的高新区),含江苏南京、泰州、昆山、徐州、南通、镇江、盐城、连云港、常熟、扬州十家高新区(不含2017年2月升级的淮安、宿迁高新区)。
从高新区类型结构看,江苏至今无一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与江苏在全国保持九年的区域创新领先地位不相称。另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最新评估结果,江苏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二位,被广东超过,对此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遏制进一步下滑趋势。
3.东部高新区省际比较
总体创新能力。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测评(下同),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加权增长率为8.5%,其中,上海增长17.2%,列第一;福建增长11.3%,列第二;江苏、广东、增长8.1%,并列第三;山东增长5.8%,列第四;浙江增长3.4%,列第五。江苏高新区创新能力排名虽然居中,但尚未达到东部地区平均增长水平。回溯2014年,江苏创新能力指数加权增长率为11.6%,在上述省际排名为第二;2014—2015年,江苏创新能力指数是逐次下移的。
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主要考核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企业研发投入占增加值比例、财政科技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例、研发机构数量以及当年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015年,东部地区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增长2.7%,上海增长6.5%,列第一;广东增长5.8%,列第二,福建增长4.8%,列第四;浙江增长2.3%,增长2.3%;列第五;江苏增长-4%,列第六;山东增长-15.8%,列第七。江苏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指数为负数,表明江苏创新资源集聚持续性有所下降。endprint
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主要考察高新区创新服务机构、企业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创投机构风险投资状况。2015年东部地区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加权增长率为29.3%,山东增长44%,列第一;江苏增长37.3%,列第二;广东增长34.3%,列第三;福建增长33%,列第四;上海增长31.8%,列第五;浙江增长27.5%,列第六。江苏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增速居前。
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是衡量高新区创新效率的重要指标。2015年东部地区高新区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加权增长率为7.9%,其中,福建增长11.8%,列第一;江苏增长11.4%,列第二;上海增长7%,列第三;浙江增长-3.4%,列第四;广东增长-3.7%,列第五;山东增长-5.9%,列第六。
国际化指数。2015年,东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国际化加权增长率为8%,其中,浙江增长26.9%,列第一;山东增长20.1%,列第二;广东增长15.3%,列第三;江苏同比下降4.4%,位居后列,高新区国际创新合作程度不高。
创新驱动发展指数。据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评估,2015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只有六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加权增长率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东部地区中,上海张江列第一,增长30.7%;福建增长0.4%,列第二;山东增长-1.6%,列第三位;广东增长-2.2%,列第四位;江苏增长-4.1%,列第五位;浙江增长-17.7%,列第六位。江苏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指数明显滞后,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更低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4.6个百分点。
三、江苏高新区争先进位的战略思路与关键路径
1.战略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因此,江苏高新区争先进位的战略思路应当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突出高新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以更加开放的创新方式促进创新资源配置,以前瞻性思维谋划新兴产业布局,以专业化服务提升园区创新创业环境,以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园区发展新动力。
2.战略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江苏高新区争先进位的总体目标是:以国内外一流高新区为参照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实现整体排名进位。各高新区应在今后两年内有所进位;在五年内取得明显进位,提档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应加快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无锡等基础较好的高新区应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其他高新区要创建成国内知名的创新型特色科技园区。
3.关键路径
集成创新要素资源,提升高新区发展质量水平。积极借鉴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和武汉东湖高新区经验,支持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服务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动力建设。鼓励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大力拓展获取核心专利技术渠道,提升攻克核心技术的能力水平。创造条件,争取布局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和国家技术转移开放合作试验区。
谋求新一轮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建立新型产业集群。敏锐把握世界产业科技创新最新动向,找准科技产业化的切入点。采取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策略,有所为有所不为。主攻江苏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ICT、新材料、高端裝备、生物工程等领域,做强数个新型产业集群。瞄准国内外产业科技前沿,着力发展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技术,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领高新区发展。
搭建功能齐备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孵化、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撑,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和融资能力。加快构建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努力促成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资金人才设备的有效对接,大力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专业中介机构。缩短学校教育、科技研发与企业生产之间的距离。
完善治理模式,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自主创新目标主导下,实现高新区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加快探索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兼顾区域分工特色的高新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扩大高新区的政策创新自主权,高新区管委会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高新区要实现向创新型城区的转变。
五、加快江苏高新区争先进位转型升级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调研科技工作时强调,要以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去深刻把握科技创新趋势和规律,以系统化思维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在新征程上打造江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运用系统化思维和全球视野,加快高新区争先进位转型升级,其关键路径应当是:
1.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
突出高新引领。把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作为主抓手。高新区的发展模式要从通过提供资本、土地要素、优惠政策驱动,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高级生产要素共同驱动转变。高新区新一轮发展,要紧紧围绕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拓展发展空间。高新区发展最大机遇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产能合作。根据高新区优势产能及沿线国家产业承接能力,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与我省优势产能结合,积极探索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园、海外科技园、边境产业园等海外园区,加强江苏园区模式的国际辐射。鼓励高新区参加江苏对口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支持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在长江经济带和对口合作支援地区共建产业园区。
补齐研发短板。产业基础研究研发难度大,投入风险高,也是江苏高新区企业的一个短板。应加快完善面向产业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重大原始创新配套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产业基础研究的集成性协同攻关。财政科技资金主要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作用,在企业无力投入的基础环节,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好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作用。优化科技与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产业创新链各环节财政科技资金的统筹协调,加大对中试和示范项目支持力度。提高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组织管理效率,落实目标导向的管理模式。endprint
增加政策供给。全面落实“科技创新40条”,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给予普惠性财政奖励,支持企业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在省级相关专项中给予重点资助。对世界顶尖人才团队在高新区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可给予1亿元人民币项目资助;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全程孵化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集聚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住房供给、金融支持、研发加计扣除等方面的政策供给,扩大所得税抵扣范围,将研发人员工资和“五险一金”等纳入加计扣除范围;鼓励发展各类创新孵化器、加速器,明确孵化器、加速器项目享受工业用地供地政策;允许高新区根据发展需要在规划区域外储备土地。
2.加快打造特色创新集群
重点发展特色战略产业。加快发展苏州工业园纳米技术、南京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无锡高新区物联网、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和昆山高新区机器人等特色战略产业。其他高新区应及早谋划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3D打印、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高端软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产业。
推进建设创新核心区。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科技创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苏州科技城、泰州医药城、宜兴环科园等创新核心区,支持地方政府将高端创新资源优先在创新核心区集聚布局,鼓励知名高校在高新区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爆发式增长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高新区应加大培育发展瞪羚、独角兽企业的力度,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研究和政策扶持;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跳跃式发展的瞪羚企业;加快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科技小巨人”、“行业排头兵”的培育力度。
3.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扭转产学研脱节现象。打破传统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破除体制机制束缚,让创新人才在产学研之间自由流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分工合作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率。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现阶段江苏科研成果很多,但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30%、欧美发达40%的水平。应下大气力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短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不断、久久为功,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建立健全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非营利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鼓励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采用专利运用的后补贴政策,给实现专利转化与运营得好的专利以补贴或奖励。
4.建好多元化创新载体平台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在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加快特色产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科技服务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完善中介组织相关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培育功能完善的中介服务市场,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非营利机构建设,明确功能定位,搭建企业与政府、市场的沟通桥梁。
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搭建涵盖产业价值链全过程的产业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纳米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通信与网络、环保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以企业为主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考的产业技术联盟。
整合创新平台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搭建工业互联网开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开发服务平台、硬件资源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公共政策服务平台等。积极发展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园等加速器,完善技术研发、资本运作、人力资源、市场开拓、国际合作、知识产权等服务。
5.加快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高水平“引进来”“走出去”。鼓励高新区与全球创新高地建立战略合作,加快与世界级的创业团队、资本、技术的双向流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高新区与国际高科技园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国际合作科技园区;推进世界名牌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全球著名风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在高新区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国际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鼓励高新区有实力的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出海”;推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全球服务贸易。
推进区域开放创新综合试验。鼓励海外高端人才来江苏高新区创新创业,放松外籍创业人才办理签证和绿卡限制,简化其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审批。鼓励江苏高新区收购海外技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的便利性。为江苏企业使用境外风险投资境外人员在江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提供结汇便利。提高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导外资企业融入江苏产业创新体系。
6.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延揽创新创业人才。一是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和基金。面向海内外引进和培育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创业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全省高新区引进和培育2000名产业和研发领军人才,1000名主导产业紧缺人才,50000名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将江苏高新区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二是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实施千名青年企业家接力计划,选拔“创二代”进行专项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青年苏商。对新成立的符合高新区主导产业方向的区内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并在专利、人才、研发平台、研发投入、著作权、标准制定等方面拥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列入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给一次性奖励。三是加快培育能工巧匠。对被评选为省部级以上技能大师或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四是推进发展科技经纪人队伍。鼓励各类机构为江苏高新区推介引进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高端人才,新推介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等高层次人才与区内企业成功签约,按照实际签约人数,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
创新金融服务。完善科技融资服务,发挥财政先导资金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创新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扩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完善“孵化+创投”的专业化服务模式。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金融機构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入驻高新区,积极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在高新区开展创业投资业务。强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采取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形式,加大对企业创新发展的资金支持。
〔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BR2017065)的部分研究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陈建清(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执笔:陈霖、郑江淮(南京大学),陈海峰(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