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会君
【摘 要】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以及志愿服务的导向、凝聚、调节作用实现育人功能,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完善组织管理与监督体系,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实现服务供需对接平衡以及增强服务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育人功能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XIE Hui-jun
(School of Pharmacy,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0,China)
【Abstract】The volunteer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practice education on 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mplements educational function through the students self-education,self-expression, self-service and its guidance, cohesion and regul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practice core socialist values. We should perfect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system, amplify guarantee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realize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ervices and enhance the appeal and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s,which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
【Key words】Volunteer service;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al function
近年來,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中都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1 志愿服务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实现育人功能
志愿服务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育人功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志愿服务将传统式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志愿服务通过学生的自我表现实现育人功能。作为与新媒体共同成长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讲究个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表现自我[2]。志愿服务通过正确引导(精神、物质等激励),使学生在公益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给学生以正面的反馈体验,将学生的自我表现意愿转化为志愿服务意识,在志愿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友爱、奉献的志愿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志愿服务通过学生的自我服务实现育人功能。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无偿性、公益性的多领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身参与、切身体验,对事物的认知以及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合作等能力在实践的检验中得到不断的考验、修正与提升,助人的同时实现助己。
1.2 志愿服务通过导向、凝聚、调节等作用实现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宣传、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想向社会主流思想发展,增强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活动所倡导的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精神,将个体存在的大学生融入到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群体中,激发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使大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活动,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志愿服务过程,大学生通过不断在社会实践中去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去调节自我认知,改造思想。
1.3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具体融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全过程中,既是精神支柱,更是行动向导,体现了其接地气、贴近性、对象化的实践品格。”[3]志愿服务以实践的形式实现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知”到“行”质的转变。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真正从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1 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与监督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大多存在缺乏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与监督问题。实际操作中,管理松散混乱,服务流于形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实践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应对策略:从招募、培训、管理与监督等多方面完善志愿者组织体系。
注重招募,规范招募,从源头抓起。建立健全管理培训制度,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加强组织监管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定期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等进行跟踪监督,对于多次考评不合格的志愿组织实行退出机制,以评促改,以评促建[4]。
2.2 缺乏健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活动开展难度大。大多组织不能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支持,同时由于我国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志愿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够健全,志愿者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无法进行合理诉求,导致大学生志愿者逐渐流失。同时,志愿服务多以服务数量、登录记载、内部认同等传统评价方式为主,激励机制失灵[5]。
应对策略:高校应多渠道加强對志愿服务组织的政策支持。向志愿者宣传最新《志愿服务条例》中的相关权益保证和激励政策,让志愿者们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保障和激励,解除了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关爱、帮助他人和社会;逐步探索建立服务对象评估、资助方评估、自我评估和上级行政部门评估有机结合的多方评价体系,,将评估情况作为资助以及奖励的重要依据,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志愿热情;积极搭建志愿服务组织与社会爱心企业及人士之间的桥梁,引进社会资金支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鼓励志愿服务组织立足自身优势,承接相关公共服务项目;把志愿者安全放在首位,为志愿者购买保险,为服务活动承保,为志愿服务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 志愿存在供需对接不平衡的现象
供需对接平衡是任何产品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志愿服务本质上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活动。但作为服务供应方的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的经验与环境的受限,通常缺乏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深度分析[6],缺乏调研论证和实际可行的实践方案。同时,志愿服务过程,往往更多的关注于服务供应方的情感体验,缺乏对受众方的内心体验的调查反馈,使得服务出现供求对接断层的现象,大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到志愿服务的本质,领悟志愿精神的内涵。
应对策略:依托需求,立足民生,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走入社会,走进帮扶群众,调研群众需求,针对性地做好志愿服务活动,切实使服务对象受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基于大数据下的精准志愿服务研究,及时有效匹配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大力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建立志愿服务信公开机制,与群众需求有机配对,全面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2.4 志愿服务缺乏吸引力与实效性
多数志愿服务方法过于传统,内容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与实效性。
应对策略:因时而进,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探索志愿服务APP,及时发放志愿服务群体的服务供给,推广志愿组织的服务项目、服务时间等信息,提高服务效能与吸引力。打造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宣传志愿感人事迹,树先进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志愿氛围。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要求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发挥志愿服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确理解、认识祖国发展与个人成长进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报告[R/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李家珉.文化育人的三维思考[J].思想理论育,2012(1上):51-55.
[3]林姚,丁文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提升路径探赜—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春运志愿服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
[4]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6):93-96.
[5]蒲清平,王婕,朱丽萍.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志愿服务研究[J].学术探索,2017(03):77-82.
[6]武建军,王文邦,李世鹏,陈昊.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本现状与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09):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