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雁,谢占玲,薛治峰,李欣宇,褚 璐,郭蔚洁
(1.青海大学 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大学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3.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
Seminar教学,简意为大学研讨会,是目前欧美高等教育主流教学模式之一,其核心是充分挖掘教师、学生的学习潜能及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达到各个层次、各个角度的知识互动交流,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教学相长”的最佳教育效果[1-2]。在Seminar教学法中,首先学生是讨论会的主体,学生通过介绍文献、汇报工作进展、开题报告设计等过程,提高个人自学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效锻炼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强其对理论联系实践的深入理解和融汇贯通能力;其次,教师作为问题引出者,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提问、引导;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导师-学生之间形成三角讨论互动关系,有助于学术思想、科研信息的流动[3]。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理论为主导思想,结合Seminar教学,探索了一套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专题中引入本、硕、博分级教学及Seminar讨论课,既能克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又能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可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菌物学专题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混合式教学可运用多种技术设备、媒体和电子器材,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引领者,将传统面对面讲授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查阅相关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文献,主要集中在混合式教学设计和学习评价方面。具体来说,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新型混合式教学互动设计、混合式学习内容等:如赵萌萌等[4]创新的五步教学法,陈雯莉等[5]实践的翻转课堂,李晓华等[6]探索的PBL教学法,谢俭[7]尝试的高校思政慕课课堂等; ②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框架、实施策略:如梁嘉[8]从分析问题、确定实施目标与范围、组建实施与管理团队、规划与建设教学资源、评估与监督学生等五个方面具体阐明了基于慕课的高效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 ③混合式教学的评估:如石晶[9]从语言评估、观点促成评估和最终产出任务评估为出发点的POA混合式教学评估体系,曾利军等[10]报道的以评估评价为核心,以反馈机制为纽带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评估改进机制。
Seminar教学法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教师的教学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医学专业如基础护理、临床医学、外科、内科、急诊科、儿科等专业实习中应用较多[11-16],在市场营销、大学英语、食品科学课程等教学中也开始探索尝试[17-19],但是通过对比发现这些Seminar教学都仅限于同级学生的教学探索,如仅针对本科生或硕士生,对于不同级别学生间的横向交流互动、学生的学术思维训练、对教师的提升帮助等没有相关研究。
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混合式教学集中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基于不同阶段学生进行分级教学,以“博士生为硕士生上专业课-硕士生为本科生上实验课-本科生为博士生做基础试验”的分级教学模式,辅助以Seminar主题讨论课堂,选择教师科研课题方向及试验技术等相关内容作为Seminar课堂的主题,学生分组进行文献综述精读、试验进展汇报、开题报告答辩、毕业论文预答辩等讨论交流,既能很好地完成教师的科研课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凝练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实验室团队人员按照每名教师配3~5名博士,每名博士配2~3名硕士,每名硕士配5~8名本科生的本-硕-博比例,围绕教师的科研课题将实验室团队成员分为3~5个小组,小组成员配比见图1。每组由1名博士担任组长,每级别设置小组长,硕士一级设1名小组长,本科生一级设1~2名小组长。兼顾本、硕、博学生的课表时间,每1~2周进行一次Seminar讨论汇报,小组成员轮流做Seminar汇报员,每次会议约为3~4 h。
图1 微生物学Seminar混合式教学模式小组成员配比示意图Fig.1 Team member matching diagrammatic drawing of seminar blending teaching method in the microbiology
2.2.1 文献讨论课堂 精读的文献必须严格围绕小组科研主题,资料的收集可由学生自主选定,也可由组长负责提供。小组成员有4~7 d文献资料阅读理解时间。Seminar讨论会时,首先由各小组组长介绍小组讨论主题,并概要说明本周该小组进行讨论的基本内容;然后由汇报员围绕本次PPT汇报的主题进行逐步讲解,包括对文献的选题背景、试验手段、试验过程、结果讨论、试验遗留问题等进行一一陈述;最后各小组成员围绕该小组主题和汇报内容进行讨论、自由发言,可以向汇报员进行提问、质疑,也可就汇报主题的试验手段、技术方案选择等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任课教师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解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补充,并对汇报人进行点评等。
2.2.2 试验设计课堂 试验设计课堂主要按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题报告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大学生科创项目、省科技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试验设计课堂集中在学生开题设计及申报科创项目期间每周进行一次。Seminar讨论会时,汇报人严格按照学校开题报告答辩的模式,围绕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及试验步骤、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及预期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展开讲解,各小组成员可对汇报主题的试验手段、方案、可行性等提出意见、建议,教师可对汇报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进行引导和指导。
2.2.3 工作汇报课堂 工作汇报课堂主要围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毕业论文试验及大学生科创试验、“一人一课题”等进行。进展汇报每周一次。Seminar讨论会时,汇报人围绕本周所做的试验内容进行逐步讲解,包括试验方案的选定、试验手段、试验过程、结果分析、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及下周的试验计划、论文的撰写等一一进行陈述,各小组成员围绕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分析和反驳,畅所欲言。
2.2.4 论文答辩课堂 论文答辩课堂主要按照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主要内容及大学生科创、省科技厅、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验收答辩进行。试验设计课堂集中在学生论文答辩及项目结题期间每周进行一次。Seminar讨论会时,汇报人严格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答辩或项目结题答辩的模式,围绕选题目的、试验结果及讨论、研究展望等内容进行详细汇报,各小组成员可对汇报内容的结果进行提问、质疑、讨论,教师可对汇报者的关键试验内容进行分析、解答,适当地进行引导和补充,并对汇报人进行点评。
2.2.5 科研辅助教学课堂 科研辅助教学课堂仅为硕士生及博士生设置。本团队的硕士生需要协助教师完成本科生《微生物学实验指导》课程,硕士生主要负责微生物5项基本技术(显微镜观察、无菌操作、纯种分离、纯种培养、生理生化)的讲授内容。博士生需要协助教师完成硕士生《真菌学》课程,博士生主要负责其中实践性教学及学生讨论课内容。教师在硕士、博士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评委形式对硕士、博士的课堂进行点评,并对学生讲课时的仪态、语速、PPT制作、互动等过程进行指导。
2.2.6 结果评估 对于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教学模式,主要关注学生在扩宽、积累、应用知识方面的成长。本科生:菌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具体试验过程的掌握程度;团队协作能力;PPT汇报表现力;申请并执行完成1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1~2篇科研论文。 硕士生:菌物学基础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项目小组领导能力;科研辅助教学能力;撰写1项省科技厅项目申请书,并辅助教师完成项目。博士生:学科前沿的掌握情况;试验设计及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及团队领导能力;发表SCI论文1~3篇;撰写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申报书,并完成研究内容及项目答辩。
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围绕教师科研课题形成的教学模式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接受微生物学课程学习、试验操作、文献汇报、助教讲课等训练,而且对于教师科研团队建设、科研课题项目执行、团队知名度宣传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本教研团队自2006年起开始探索实践微生物学Seminar混合式教学,围绕指导教师谢占玲教授的低温真菌产木聚糖酶、Q7-31T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系、黄绿卷毛菇遗传多样性、黄绿卷毛菇子实体形成的机制等10项科研项目,培养指导了100多名本、硕、博学生。教师团队在学生的支持下,完成了“镰刀菌Q7-31T内切葡聚糖酶Egn21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青藏高原特有种黄绿卷毛菇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镰刀菌Q7-31T内切葡聚糖酶Egn20分离纯化鉴定及酶学特性”等多项科研成果,“一种新的肋脉羊肚菌M8-13液体发酵物在保健品及医药开发中的应用”等发明专利。
参与微生物学Seminar混合式教学的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即可进入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培养了学生们较强的科研能力。因参与了教师科研课题的执行全过程,2015年本团队学生获批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2016年获批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本科生发表中文核心论文10篇,英文论文3篇;团队学生考研率达82%,占实验室人数的90%,3名学生联系到韩国檀国大学、全南大学、韩国中央大学等国外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多名学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继续深造;学生CET-4、CET-6通过率分别为100%及55%;团队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后,因参与本、硕、博Seminar混合式教学训练,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汇报能力,能快速融入到新环境中。
Seminar讨论所形成的汇报报告,是小组成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最近科研前沿,通过整合文献、设计试验、实践操作及结果分析后形成的综合报告,并通过对主题内容进行面对面讨论、辩论,相互启发、相互质疑,整个过程既锻炼学生文献阅读、信息整理、知识归纳、报告撰写等科研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由问题出发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科研团队的学术思想能通过本硕博学生传、帮、带及横向沟通知识交流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也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本团队后续读研的学生,都因良好的科研动手能力和优良的学术思维,得到了导师及科研团队的好评。
围绕教师科研课题形成的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混合式教学模式,出发点在于协助教师团队完成科研课题,主旨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可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专题培训,并有机会做相关专题会议报告。从2006年至今,本团队参与学术会议人数为本科生每年2人次、硕士生3人次,做会议报告达8人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及沟通能力,更有利于扩大本团队的知名度,同时也对本校做了很好的宣传。
微生物学本、硕、博Seminar混合教学法打破原有大班授课模式,采用小组形式,各小组的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且需要有计划地完成查阅文献、设计试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结果讨论等工作任务,汇报员轮流汇报小组一周工作,研讨会上学生间可自由讨论并提问质疑。全程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并在此过程中需与他人合作、互相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及演讲能力,同时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能力、创新能力均有很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就业。
Seminar教学法引入微生物学实验实习是教学互动的新尝试,科研带动教学,资源推动发展,不仅能促进教师提升自己,还能有效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可进一步进行推广应用,帮助生物类专业学生从学员到研究者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