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新集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必须依靠教学模式的创新。由于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之间的紧密合作交流。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成了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虽然,近年来小学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对改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状,促进小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与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解决通过个人自主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1]。因此,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宜搬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但是,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准备不充分,致使合作学习的问题缺乏针对性,虽然学习过程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却造成了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的浪费。同时,由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流程上缺乏教师指导,课前未做足预习工作,仅利用课上几分钟的活动时间进行学习交流,无法将问题探究的更为深刻。
我国中学的课程安排模式一般是一节课40分钟,而地理知识一般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知识的联系性较强,难度较大。要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会洋流、大气环流等内容并非易事。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一节课中可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更短,学生很难就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与小组成员展开充分交流。因此,小组合作时间不充分成为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必要的指导。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是首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小组交流展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角色转变为一种旁观角色,对学生的问题不能及时点拨和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教师而言,现行的地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覆盖面极为广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需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新颖问题[2]。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以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同时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准备好解答思路。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度。对学生而言,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材料和基本知识点,唯有如此才能与同组成员展开讨论和探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面对当前课程时间安排不能调整的现状,只能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弥补时间方面的不足[3]。对中学地理小组合作而言,提高合作效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做好、用好课前预习报告,通过预习报告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使学生对本节课需要合作探究的问题有大致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仅需要对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探究,以节省讨论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在进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注重层次性,使学生的讨论以简入难、层层深入的模式展开,这显然比直接抛出难度大的问题节省时间,进而提高合作效率。
虽然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教学环节和问题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同时也希望学生达到上述目的。但是,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中并不一定能达到教师的预想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适时、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问题,教师必须要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如果教师仅作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对学生思考方向出现的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那么学生的合作探究就会向错误的方向发展,这必然会造成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大量浪费。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要详细具体,而不能用“回答很好”“这个小组表现不错”等泛泛的方式一带而过,评价本身要能反映问题的本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弊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逐步被广大中学师生接受并发挥出积极作用,而广大教师也需要致力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完善,为该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推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