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连英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甘肃 兰州)
高考古诗阅读是必考题,也是得分率偏低的题。2017年考试改革选择题的设立降低了考题的难度,但是该题得分率仍然普遍偏低。学生普遍古诗阅读能力不够,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呢?
以全国卷三四川省考生得分情况为例,古诗简答题得分率0.48,远低于其他考题。从近两年考题来看,选择题和简答题都是以诗句解读为主,重在把握技巧解读情感。
主要表现为字词句知识与诗词结构格律等基础知识不过关。以2018年二卷陆游诗为例,首句中的“五兵”,第五句中“端溪石池”,第八句中“烟尘清”,都是解读难点。这几个难点的理解,需要学生有“端砚”这样的文化积累,也需要学生有“兵”“烟尘”这样的多义词的积累。从选择题的设误上看,落到了“相”这个实词上,第六句“烛光相射飞纵横”,是“诗人映射着烛光”,还是“烛光映射着诗人”?现代汉语中的“相”,多为“相互”的意思,但是古汉语中的“相”有个特殊用法,表示偏指一方,如“嬉戏莫相忘”“好言相劝”,诗中的“相”,偏指“我”。不关注,不正确解读这个实词,此题错误实难发现。
此外,作家作品与历史文化常识零散不系统,也影响到了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2017年一卷中欧阳修的诗,诗题明确给出是“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熟悉“礼部贡院”“进士科”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B答案“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是错的(贡院考试不是打篮球)。再结合“无哗”(实词)和“衔枚”(文化常识)的解读,更加确定B的错误。
总之,考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是得分率偏低的根本原因,也是普遍原因。
主要是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识别鉴赏不到位,近两年高考6套卷诗歌设题虽没有直接涉及表达技巧,但是批文入理、批诗显情的关键却是表达技巧。2017年一卷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句子的精妙之处,比喻与“以有声衬无声”的艺术手法是解答的难点也是关键。2017年二卷除明确对典故设选择题外,简答题要求就首联分析诗人性格,首联中“沾巾”也是化用“儿女共沾巾”诗,明确此典,其义自见,反之则不知所云。2017年三卷诗题中的“戏赠”已经提示了戏谑、自嘲的语言风格,“短李”自然是戏谑,“世间富贵应无分”自然也是自嘲。2018年一卷要解答最后两句的含义,尤其是解答出诗句深刻的情感,就必须要看出其中的双关。2018年二卷将“酒”喻为“旗鼓”,以“烟尘”喻指战争,一明喻一暗喻,也是解题的关键。
常用表达技巧不熟,不能快速准确地识别理解,是造成考生失分过多的主要原因。
此外,答题技巧掌握不牢。审题不严不细、审题不明、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失分也不在少数。
一方面,循序渐进,教材以外补充适配学生能力的古诗,多在课堂上创设古诗研究活动,多提供学生自主解读古诗的机会。另一方面,在班级、年级、学校中多组织一些古诗诵读鉴赏活动,可以是一个时期的诗歌欣赏大会,如盛唐诗;也可以是某个诗人的名家讲堂,如李白。课堂适度降低难度,配合探究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一方面借助古诗文教学,狠抓字词及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的识记与积累,重视整合作家、时代、文体、文风等古代文化常识。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诗歌字词句解读的地位,将诗歌鉴赏建立在词句正确解读的基础上
高考总复习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要把字词句、文化常识、艺术技巧、语言风格、主旨等知识全部融合到一起,要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从一字一词的研读到一句一联的解析再到全诗情感态度的把握,不是独立的分裂的,而是环环相扣的。诗歌从题目到作者到小序、正文、注解都与诗歌理解紧密相关,欣赏诗歌不会联系作家生平和时代背景,就必然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强化训练不能重量轻质,大量做题必须突出重点,每首诗都有其特点,做题只是就题解题,不对具体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做出归纳总结,不能就同一特点做出迁移延展,能力就很难提高。所谓见多识广,也必须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用典”等艺术手法,然后辅以强化训练,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高考卷面上古代诗歌得分率过低,无疑是偏离时代精神、偏离民族文化的,因此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彰显古诗之美,提升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