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祺
(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 重庆 404000)
2.世纪的今天,社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却时常让学生迷失了自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师们在传授生存技能的时候,也往往忽视了道德的教育,近些年学生之间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而语文教学由于它的特殊形式,使其更具有人文性和情感性,教师可以与学生平等对话,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使他们潜移默化的理解语文教学中的道德、理想以及信念等。[1]
从价值取向上看,当代中职生日渐多元化,有些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观念,毫无理想与抱负,以实用主义为中心,讲究功利与实惠,没有长远计划、崇高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更无拼搏向上的心态。很多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以为然,听之任之,对学习和生活美什么上进心。学习中一碰到问题,最先想到的是逃避和撤退,缺乏恒心,也不会想办法解决,这就不利于成绩提升,影响了教学成效。
如今的中职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备受父母的宠溺,养成了“小皇帝”脾气。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只懂得索取、不愿意奉献的观念。正因为此,成年后他们也就没有敬业精神,不懂得吃苦耐劳的重要性,违背职业人才的根本需求,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需求。很多中职毕业的学生,在岗位上不懂得奉献,盲目地索取。在他们看来,工作就是为了挣钱,以薪酬为中心的就业观,不利于他们作出长远的人生规划。[2]
不少学生霸气十足,行为不雅,扰乱公共秩序,说话不文明,可能被别人抵触;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没什么自制力,不热衷交往,更不懂得宽容和相互合作。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缺乏专业素质和基本的实干能力,很多学生均是被动应付,不积极参与能力。遇到问题,无法独立解决。由于上述种种,中职生就业后经常会离职,反复跳槽,对用人单位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较高的忠诚度。[3]
我们都知道,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是初中读完开始入学,他们的成绩不好,入职高后内心对学业、今后的职业规划也很不自信。更有甚者,直接产生自卑。要转变学生的上述认知,单靠口头说教没有办法生效。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说教有明显的目的性。一张口,学生便清楚你的意图和目的。对职业学校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有很大的弊端。这是由于:他们从心底认为说教背后肯定会有某种企图。意识到这种问题后,笔者尝试对教育方式作了转变。语文教学中,他渗入了职业素养理念――表面上毫无目的性,这就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
举个例子:语文课堂上,笔者结合学生内心的心态状态,有计划地采取措施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根据既往的教学经验,看出学生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较强的“传染性。若几名学生对他们的专业表示失望,那么该种情绪很快也会在群体中扩散开来。针对这种问题,笔者通过“读信”的方式作了有效化解――借鉴从前的教学经验,笔者每年均会主动和工作后得就业较好的学生保持联系,让他们给学校其他新生来信,分享成功经验。利用这种榜样示范,学生的心态也将慢慢地积极。
德国教育理论家克拉夫基主张:“教学并不是一道做好的菜,没有办法向学生分享好的知识,……学生必须亲自去理解、去体会、去学习。”职教改革持续深入后,中职语文教学也慢慢地“专业化”。故而,笔者在语文课堂上也引入了任务驱动法。
讲新课前,学生可以组为单位,自由进行讨论。利用工具书、上网查询或是请教老师等方式,达成目标。不仅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以此为前提,学生个人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也将得到大范围地提升。如《善良》这节课后,笔者在班上组织了一场辩论赛,题目为“善与恶,谁的影响力更大”。台下,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了资料,对辩论的积极性也大幅提升,整个赛场据理力争,相当激烈。对学生来说,本文说是“善良教育”的作品,不如说是一场重要的“善良讨论”。从根本上看,教学难点在于在活动中有所突破,全体学生均可领略乐趣和无限的成就感。
运用任务驱动法时,笔者自始至终遵从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基本理念。教师是这场活动的“旁观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点拨和引导。这就鼓励了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究,增进合作交流的能动性。另外,各个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参与合作,分享喜悦,对学习保持更多的自信。[4]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中,主动渗透和贯彻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与职业技能,确保他们更主动地适应社会,并贡献自身的力量。中职院校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在职业精神培养这块上仍有不少缺陷和问题,这就需要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挖掘语文课堂独特的优势,贯彻职业精神。以语文作业为依托,全方位地渗透和融入职业精神,开展多元化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更满意的教学效果。